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优秀8篇)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优秀8篇)】,供你选择借鉴。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记住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疆》。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篇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过程
方法口头
表达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内容分析影响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篇3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活动:成语故事表演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篇4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一、导入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既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通过这次思想交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想,中国出现了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二、授课过程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1、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死了之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动荡局面之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给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
面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强调: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方面: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之后,利用人们失望的情绪来诋毁民主共和,妄图使人们相信只有尊孔复古才能救中国,为其复辟大造舆论。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大搞尊孔复古,重谈“三纲五常”,使思想界乌烟瘴气,但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的行为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于是他们以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在思想领域里向封建思想发起猛烈地冲击,新文化运动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具体情况如何?结合小字,了解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学生回答后,老师评价点拨。)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前期的指导思想:民权、平等、达尔文的进化论
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思想自由”:实质是让新思想能在北大得以传播;“兼容并包”:鼓励新思想的倡导者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正是由于蔡元培先生的这种进步的思想,使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学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在北大里,在《新青年》这个主要阵地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要以新文化取代封建旧文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下边我们来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以十月革命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看书讨论、总结)
1、前期:
①提倡民主、科学
“民主、科学”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某些唯心主义社会科学理论。
它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希望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希望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强烈愿望。但是我们也看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并非全是科学的事物,但是对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是全盘接受。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所谓旧道德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以此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所以新文化运动中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旧道德,提出“-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大家思考一下:他们这样做是否正确?)
对儒家传统道德要予以批判,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来说,其中不乏有糟粕,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仁”的学说、以德治民、选贤任能、教育思想方法等等,所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而不能全盘否定。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是一定思想和精神的载体。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它包括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侧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陈独秀要求文学不仅要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内容上进行一些改革,-旧文学,建设新文学。鲁迅把反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被誉为是文学革命的主将。
也正是这一项内容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封建旧道德的束缚。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学生活动:新文化运动反映资产阶级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愿望能否实现呢?)
辛亥革命的失败已经证明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就在中国人民陷入迷茫之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
2、后期:宣传社会主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11页关于《庶民的胜利》的节选材料,回答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待十月革命是什么态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大力宣传十月革命。第一次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同志,他发表众多文章宣传十月革命,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给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作为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旧文化的这次激烈交锋,它究竟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呢?
(学生活动:阅读、总结)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此次运动,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学生活动:前两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指的是什么?答:第一次是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第二次是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2、弘扬(民主、科学),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3、宣传动员: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4、最重要的成果: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繁荣、普及
五、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10页节选材料——陈独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结合本节内容评价新文化运动。老师点评)
积极:沉重打击了封建文化,宣传、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传入中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局限:由于前期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自身局限性决定他们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的政治方案,不能给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绝对肯定的态度;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局限在知识分子范围内,没有形成一场。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骨文与青铜器》这节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 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是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搜集4个甲骨文文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像,以加深学生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教法 :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听课效率)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猜字游戏:师出示“鱼、山、日、车”四字的甲骨文幻灯片 ,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分别是今天的哪个汉字?(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七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年龄还小,兴趣往往会支配着学习行为。这个猜字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疑:那你们知道这种文字叫什么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你知道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由此导入新课。
(二) 、讲授新课:
按照教科书的框架结构本课共分为两部分,第一框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第二框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需要讲清“甲骨文的含义” “甲骨文的出土地点”“甲骨文的意义”三个知识点 。
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板书)
1、甲骨文的含义(板书):师出示幻灯片《_甲骨文之谜》,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看书并回答问题,看看谁回答的最准确!1、商代进行占卜的都是什么人?占卜的内容有哪些?怎样进行占卜?2、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出土地点在哪里?3、你认为甲骨文的出土和解读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探究问题的好奇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在教学中设置疑点,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疑问,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教师问学生什么叫做占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要用科学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生回答怎样进行占卜时出示幻灯片《龟甲和兽骨》,学生结合图片讲解,师适当补充。师强调甲骨文的含义应包括以下三点:(1)商超(2)刻在龟甲和兽骨上(3)是一种象形文字,并出示幻灯片:甲骨文人字的形意,加深学生对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理解。
2、甲骨文的出土地点(板书):问: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在哪里?(殷墟):河南安阳。 .设疑:为什么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就一定是反映了商朝的历史呢?(因为是商朝都城)此设计需要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回答学生提高把握历史脉络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归纳、综合的能力。 .进一步设疑“千里马虽好也要有伯乐来识”发现甲骨文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是谁?师生动讲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习惯。
3、甲骨文的意义(板书): 本环节设计了由“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论证活动,通过双向的推理论证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甲骨文十二生肖猜字活动” ,(出示甲骨文十二生肖图片)通过甲骨文十二生肖单字寻找自己属相,让学生体会甲骨文象形字的造字特点,认识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甲骨文是汉字的始祖。此设计使甲骨文以近距离的形式与学生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讨论:“通过甲骨文――汉字的推论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分析得出“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转化而来的”。这种设计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教师归纳总结与甲骨文同时存在的人类的古老文字包括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人图形文字这三种古文字早已灭绝唯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并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总结实际上是对甲骨文世界意义的阐述。 .汉字――甲骨文。 造字游戏:要求学生由“人”“月”“水”等简单的汉字想像甲骨文的书写,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横向思考能力及丰富的想像力。最后幻灯片出示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设计意图:通过汉字演变过程的演示,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出示幻灯片:《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导入下一目青铜器的学习。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板书):
首先从框题上分析本目需要讲清两方面内容 “商朝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一)、商朝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板书):
本目的重点应放在两个词上即“发展”与“高度”。 .发展。学生根据搜集的材料复述商朝铸造业的发展。通过这种设计锻炼学生通过相关的信息渠道搜集历史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高度发展:设计说明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关于商朝青铜器的资料从种类、纹饰、造型等各个方面对商朝的青铜器进行阐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搜集材料效果的检测培养学生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初步的分类、归纳、综合的能力及系统化、条理性的表述能力。
.教师出示问题:
1、青铜器是把()( )()三种金属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以木炭为燃料,经高温冶炼而成,因颜色发()故所铸器物叫做青铜器。
2、青铜器的种类繁多有( )( )( )( )等数十种。
生看书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青铜器的代表作是什么?”由此导入下一框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板书):
在学生回答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后, 教师出示司母戊鼎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引导学生从司母戊鼎的'名称由来,铸造特点,怎样铸造和司母戊鼎的意义四个方面来了解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在讲解是司母戊鼎的铸造时,让学生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师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司母戊鼎铸造工程的总设计师,你会怎样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并由此评选出“最佳工程创意奖” 。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应重在点拨,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使学生明确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师想一想:司母戊鼎的铸造成功反映了什么?给了我们今天哪些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总结: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水平的高超和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创造活动的能力。学生思考设计的过程, 实际上培养了他们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驾驭、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评选“最佳工程创意奖”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
最后通过一道判断题的形式进行此框题小循环反馈即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讨论“司母戊鼎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师通过补充四羊方尊图片,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三星堆千里眼,三星堆顺风耳等不同种类的青铜器图片,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既用于生产、军事,更多的则是用于日常生活。同时了解青铜器主要为王室和贵族所拥有,因此它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从而感受先民的聪明才智和非凡创造力。通过讲解青铜礼器上出现的大量“金文”,使学生认识到青铜器还具有文化传承功能。通过讲解青铜器在铸造过程中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等史实,感受商、周文明鼎盛时期国力昌盛,政府能有效地调配管理各种社会资源,同时广大奴隶也受到严酷压迫。最后出示练一练:问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B )时候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C )
A、陶器和青铜器上 B、铁器和木片上
C、龟甲和兽骨上 D 、骨器和石器上
3、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时(A )
A、甲骨文 B、小篆 C、象形文字 D、金文
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C )
A、青铜立人像B、编钟C、司母戊鼎D、四羊方尊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篇6
以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以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面向新课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要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三、本年度教学计划
教师通过一年教学,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选修)全部的讲课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第的基本史实,并培养学生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综合概括等能力。上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教学和学习的任务,下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的教学与学习任务。
四、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完成章节 主要内容 估计课节
1--- 5周 3月4日到4月8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4课时
6--- 8周 4月9日到4月28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5课时
9周 4月29日到5月6日 五一放假
10-12周 5月7日到
5月27日 考试,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四章 考试;两极格局的世界 15课时
13-14周 5月28日到6月10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 10课时
15-16周 6月11日到6月24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六章章 现代科学技术的也文化 12课时
17-18周 复习 期末考试
五、教学方法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
(3)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争取本年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到30节以上;
(4) 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第一篇重在探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分类以及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要素、流程;
第二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影响历史教学设计的各种要素,诸如“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史学理论”“课程资源”“学业评价”“史料教学”等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实,目前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趋势也多倾向于从多个研究角度,运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设计。此外,考虑到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方面的差异,本书还进一步探讨了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第三篇重在探讨基于丰富多彩的价值取向指引下,不同历史教学设计的共性与个性,诸如:按照教学目标为分类标准的“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方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教学设计”“以历史反思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指导思想为分类标准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以教学方法为分类标准的'“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采用历史神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等等。当然这里只是我们的一种尝试,当然难以以偏盖全;
第四篇重在归纳与述评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在理念与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详细探讨基于不同史料类型基础之上的历史教学设计(诸如历史文献、网络资源、电影资源等),强调在史料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二是如何搜集、组织历史资料来开展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活动;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我们看来,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最佳结合,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通常同类的书籍,要么以理论分析见长,案例呈现是为说明理论问题服务的;要么是案例的集合,案例的点评中也间或有些理论的指导,但读起来终觉得不过瘾。本书编者从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两条线组构了本书的篇章,力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在理论方面,较少议论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着重于理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学案例不只是单独呈现案例本身,而是将案例放到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去解释、叙述。在本书中,大量以叙事手法呈现的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助一线历史教师在阅读中学会写作,为老师们写下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提供一些范本。同时,书中所举案例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历史教师的案头佳作,具有一定典型性,可读性强。可以说,本书不是一本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纯粹理论著作,更有别于历史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集,我们期待读者朋友们以游园的姿态来阅读本书,可以随意翻阅,不必讲究阅读的章法——从头读到尾,只要你翻开喜欢的章节、打开亮眼的案例,即可欣赏无限的风景,收获无数惊喜。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篇7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方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情景模拟,移情深入到历史场景,根据史料并加以合理地想象,分析出“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繁荣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2.学生概括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主要措施,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唐朝达到全盛的历史地位。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能力教强的学生向全班展示小组成果,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体会到“开元盛世”的繁盛是多方面的,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5.学生感受到唐朝统治前期的繁荣,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2.教材以杜甫的《忆昔》导入,从宏观上介绍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景象。第一部分为“开元之治”,介绍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为人节俭,以身作则的情况。第二部分为“盛世经济的繁荣”,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开元盛世经济上的表现,具体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耕技术,新品种蔬菜从西域传入,江南盛产茶叶,曲辕犁、筒车的创制;丝织技术高超,唐三彩;长安坊市制。教材继而小结“开元盛世”的表现,是唐朝的全盛时期。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唐朝的衰亡”,介绍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继而灭亡。第三部分是小字部分,略讲即可。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观看影视作品,对唐玄宗统治后期比较了解,尤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和安史之乱的史实,加上此部分在教材是小字部分,不需要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学生对唐玄宗前期的情况知之甚少。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去把握一个时代的特点的分析方法。学生也可以从提供的史料中提炼关键词,但分析和概括能力有待提高。七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和古诗比较感兴趣,要补充一些关于“开元之治”的小故事,提供古诗时要加上注释,让文言文水平较低的学生也不会产生障碍。学生对图片能产生直观的感受,促进理解,因而要给学生提供曲辕犁、唐三彩和唐长安城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空间。另外,我校提倡“先学后导,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对小组合作参与度也是较高。但实际教学中很有可能小组的分析可能不够深刻和不到位,教师要加以补充和引导。在小组合作中,有部分同学比较内向,教师要鼓励每位小组成员对小组成果有所贡献。
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讲解法、情境创设法、提问法。
教学资源:学案(包括文字史料和图片)、课件。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开元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
六、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