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书 > 实用文 > 方案大全 >

人才培养特色方案

时间: 新华 方案大全

人才培养特色方案(通用7篇)

方案实施中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方案的效率和质量。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人才培养特色方案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人才培养特色方案有帮助。

人才培养特色方案篇1

(20__—20__年)

一、医院业务发展目标

医院促进技术进步,健康稳定发展,根据《※※※医院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到本五年规划期末,努力争取政府政策支持,积极筹措资金,逐步完善住院病房配套设施和技术升级,在3—5年争取扩大住院病区,积极加大先进医学装备投入,使医院的各项技术水平逐步达到同级医院水平。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环境,设置便捷合理的就医流程,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科学和谐全面发展。

医院业务发展逐步实现下列目标:

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技术项目从目前能向社区人群提供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医学康复等一类医疗技术项目________项,增加到________项。

临床科室设置:在目前设置的门诊部、急诊室、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麻醉科、中医科、中医康复科等一级科室的基础上,加强门诊、急诊科建设,增设疼痛专科、ICU、老年疾病科等。做到突出专科特色,发挥人员特长,形成特色明显的专科优势。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设__个临床科室。培植心血管内科、五官科等科室,把普外科、疼痛医学科建成重点专科。

加强急诊急救基础设施建设和急诊急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

立反应快速高效的急救队伍。

医技科室在现有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功能科、消毒供应室、药剂科基础上、增设细菌培养、病理诊断、CT室等技术。

从现在开始到20__年,逐步实现年门诊量____万人次,住院床位设置达到________张,床位使用率达____%,住院病人达到____________人次,年业务收入达到________万元,固定资产达到__________万元,建设一支与医疗业务相适应,医疗技术达到本地区一流水平的高素质医务人员队伍,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我院20__—20__五年人才培养规划。

二、人才队伍结构分析

医院现有工作人员________人,按实际开放______床位计算,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为1:1。21;其中业务人员________人,占总人数的86。3%,管理与工勤人员15人,占医院总人数的13。7%,其中有______高级技术职称医师,占医院业务人员数总数____%。

现有护士______人,平均每床配备0。41名护士,实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______人,占护士总数的95%。

目前,我院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人才缺口:心内科、外科、影像学、医学检验、病理学等专业技术人才。

(二)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

(三)没有适宜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没有设置重症医学科。

(四)是因专业人员不足和技术水平限制,病理诊断、细菌培养与药

敏试验等医疗技术还没有开展。

(五)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护理人员流失严重,专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三、医院人才培养目标

(一)培养、引进和使用并举。

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增加人才数量,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合理调整人才结构,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医院人才队伍必须与医院业务发展进步相适应,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技术储备,用好已有人才,培养急需人才,聘用高端人才,促进技术进步,逐步达到卫生部规定的二级综合医院人才技术队伍的基本标准。

(二)分期培养和引进。

分期培养和引进______名在全市范围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______名中级优秀骨干,______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执业医师。使在岗医务人数达到________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总人数____%以上。

(三)在职培训教育。

医院每个月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工作,“三基”培训覆盖率达95%以上。基本达到:全体医务人员能熟练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执业医师能够正确处理各类常见多发疾病的诊断治疗;执业护士能够正确执行各类常见疾病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四)重视护理队伍建设,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每年度引进护士专业人才____人,平均每床配备0。45名护士;临床护士占护士总数的≥95%,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人数>50%;医院手术室护士与手

术台之比为3:1。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0。4:1。临床科室全面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每天管理__名病人。

每年选派优秀护士到上级医院参加专科护理技能培训____人次,培训急诊专科护士____名,积极组织护理人员“三基”培训,重点包括: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抢救技能、生命支持设备操作、急诊危重病人紧急处置,每年度三基培训考试合格率达100%。

四、人才培养基本原则

(一)培养优秀实用性人才

医院努力培养技术过硬、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类实用型医学人才。重点培养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儿科等学科带头人,努力培养知名医生、知名护士和优秀员工;鼓励年轻医务人员自学成才。

(二)建设医院文化,弘扬良好医德

努力打造学习型医院,弘扬先进医院文化,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病人,安全第一,病人至上的服务观念,以满足病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为第一要务。营造医院一切服务工作以病人为本;诊疗技术精益求精;全体员工精诚团结;树立厚德、技精、慎独、奉献的现代医院精神风貌和医院文化,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打造“诚信品牌”医院。

五、建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一)医院人事管理工作

1。人才培训属于医院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和规定并严格执行。

2。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原则,率先垂范,遵章守纪,爱岗敬业;

以人为本,热情服务,廉洁自律,与时俱进。

3。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管理规范,严格教育,规范培训考核,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培养人才,促进发展。

4。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医院引进人才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的基本原则。

5。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由办公室、人事科牵头负责组织,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参与实施培训考核评价工作。

(二)医德医风教育培训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学习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德医风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培养努力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优秀医务人员。

2。坚持救死扶伤,实行道主义精神,时刻为病人着想,努力为病人解除疾病痛苦。

3。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热情接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等,必须一视同仁。必须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严格保守病人医疗秘密,尊重病人的基本医疗权利,不得泄露病人的隐私。

4。必须举止端庄,着装整洁,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5。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促进医疗业务技术进步。

6。必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不以医谋私。

人才培养特色方案篇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晋中,服务地方,面向山西,辐射全国,培养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水平、文化艺术修养和工作实践能力,能在专业设计部门和科研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规格要求

(一)知识要求

1、具备扎实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PhotoShop、AtuCAD、3Dmax等软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新的媒体设计程序以及获取信息和文献检索能力;;

3、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以提高设计的创意想象能力;掌握相应的英语水平,具有交流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

4、了解设计发展轨迹,掌握系统地设计史论知识;掌握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

5、掌握地方特色和传统造型艺术资源与特点的知识。

(二)素质要求

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

2.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素养、文学艺术素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

3.具备扎实的环境设计的专业基本功,具有时代性的'创新素质;

4.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职业素质和管理素质。

(三)能力要求

1.具备运用艺术设计的相关理论指导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创作能力;

2.熟练掌握各种设计软件,具备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3.不仅要具备很强的创意能力,还应具备较好的创意解说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很好的社会沟通能力;

三、主要课程

造型基础、构成基础、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概论、艺术设计相关软件、展示与陈设、建筑设计史、室内空间设计、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体工程学、设计制图、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装饰工程预决算等。

四、学制、学分、学位授予类型

学制:四年

学分:196学分

学位授予类型:艺术学学士

人才培养特色方案篇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及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既有较宽厚的小学教育理论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分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大方面,共计58条培养标准。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1.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3.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4.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2.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4.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5.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6.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8.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9.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1.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3.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

4.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5.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6.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六)学科知识

1.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2.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3.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4.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

1.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4.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育教学设计

1.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十)组织与实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3.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5.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6.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7.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8.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

1.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2.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3.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4.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二)沟通与合作

1.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2.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3.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4.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

5.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十三)反思与发展

1.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2.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人才培养特色方案篇4

1培养目的

1.1根据公司确立的“五个一”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和挖掘各层次人才的潜质,以促进A服务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公司新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资源保障,实现:

1.1.1人才无断层:要保有一到二名的合适人选,当某个关键职位由于前任提升、退休或辞职等原因出现空缺时,可接替这个职位。

1.1.2工作顺利交接:要保证连续性较强及较重要的工作,当承担工作任务的人员突然离开岗位时,后继的人选在短时间内能顺利交接工作。

1.1.3形成人才磁场:要保障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吸引各类贤才的加盟,达到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2培养原则

2.1领导问责培养原则。各级单位及部门负责人对人才培养工作负直接责任,人才培养的成效应纳入考核范畴。

2.2滚动进出培养原则。不论资排辈,实行“赛马制”滚动培养,每年根据实际工作表现调整人才梯队,选择优秀人才纳入人才库中,对实际工作中表现一般的人员淘汰出人才梯队。

2.3个性化综合性原则。坚持专业培养与综合培养同步进行,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方向,设计针对性的发展通道和培养方法。

3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A公司本部及各子公司。

4管理职责

4.1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建立“统一管理、分级实施”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负责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政策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认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5甄选方法

5.3.1职业操守、知识技能、工作资历等基本条件通过个人材料,结合日常工作观察情况进行分析。

5.3.2关键能力资质通过调查表、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条件具备的可借助专业机构的测评软件进行测评。

5.4甄选程序

5.4.1公司关键岗位的数量可按公司当前职位总数的30%之内进行评定,每个关键岗位至少要选定1~2名后备人员。如果公司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特殊岗位,可考虑外部招聘。

5.4.2后备人才由各单位根据公司制定的甄选原则及条件进行筛选确定,并报A人力资源部审核备案。

5.4.3确定的关键岗位一般应公开,但关键岗位后备人选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可在单位内部公开,也可只在单位领导班子范围内公开。

5.4.4流程:

步骤流程内容责任部门

1提交关键岗位及后备人选各管理部门

2关键岗位及后备人选资质审核,并绘制关键岗位及人才梯队配备图人力资源部门

3提交公司领导班子评定人力资源部门

4确定关键岗位及后备人才名单公司领导班子

5后备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制订、跟进实施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

6后备人才的考核、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管理部门

7后备人才的调整公司领导班子

8后备人才库的维护与管理人力资源部门

6关键岗位人才梯队库

6.1目的作用。公司人力资源部汇总审核各单位根据甄选条件确定的后备人才,创建关键岗位后备人才库,完善后备人才档案,以促进信息查询、跟踪培养、管理评估、选拔与调动等管理。

6.2梯队层级。根据同一关键岗位对人才培养的先后顺序,按照各单位的综合评价划分一级梯队和二级梯队,一级梯队人才为优先发展级,二级次之。

6.3梯队晋升。当关键岗位出现人员缺位时,优先考虑从一级梯队人才中选拔合适人员,同时从二级梯队人才中选拔合适人员补充到一级后备人才;当二级梯队人才空缺时,则相应从公司选拔优秀者补充空缺。

6.4晋升条件。关键岗位空缺时,应优先从后备人员中聘任,后备梯队人员一般应在经过1年以上培养后才能晋升上一级管理岗位(特聘人员除外)。

7培养使用方式

主要通过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双向选聘、工作优化、导师制等方式循环培养,合理地挖掘、开发各层次人才,以便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新员工试用(见习)期的培养管理,按照《新员工入职指导管理办法》执行。

7.1挂职锻炼

7.1.1挂职对象。主要针对中高级专业技术型人员开展“T”形培训,让他们在熟悉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同时,纵向或横向增强对其他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认识和了解,以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拓展业务工作能力。

7.1.2挂职周期。由派出单位与挂职单位协商确定,原则上按全日制3~6个月为一个周期,或按每月挂职工作时间不低于15天。

7.1.3人事管理。

(1)挂职职位一般跨单位或部门安排,以部门副职或助理职位为主,以学习、调研、议政等形式参与兼职部门工作,在业务上接受挂职部门领导的管理,并接受所在挂职部门负责人的考核,考核结果应反馈给派出部门。

(2)挂职人员人事关系仍然隶属于派出单位,享受挂职前的薪酬待遇。

7.1.4审批流程。

(1)跨单位挂职锻炼的,由拟派出单位提出议案(明确挂职人员、培养目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要求等),提交A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协调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的挂职工作;

(2)跨部门挂职锻炼的,由拟派出部门或所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议案,并报单位负责人批准。

(3)挂职申请批准后,统一由负责审核的人力资源部门签发派遣通知函,以书面的形式明确挂职人员的岗位职务、职责权限和工作安排等事项,正式通知接收单位或部门。

(4)接收单位(或部门)应当为挂职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且负责安排好挂职人员的工作。

7.2岗位交流

7.2.1交流对象。主要针对具有培养潜质的中高级专业管理骨干,通过单位(部门)之间双向或单向交流方式,让交流人员熟悉多种业务,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推动A公司范围内人才的良性流动,进一步优化专业管理人才队伍结构。

7.2.2交流周期。原则上为6个月~1年或以完成一定任务为限,具体交流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7.2.3人事管理。

(1)岗位交流以跨部门为主,一般参照同级别职位交流,由接收部门聘任上岗,直接参与部门的具体工作,并按新聘任岗位考核,发放薪酬待遇。

(2)由子公司提出议案,经A公司同意后跨单位交流的,人事关系一般隶属于派出单位,薪酬待遇也在派出单位发放。

(3)由A公司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安排的岗位交流,人事关系一般转移到新聘任单位,并按新聘任岗位相应的标准发放薪酬待遇。

7.2.4审批流程。

(1)单位内部交流:由各单位自行调配——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备案;

(2)跨单位交流:由各单位提出议案——A人力资源部审核——公司领导批准。(财务、组织人事、监察、审计等岗位人员交流还应征询业务主管部门意见)

(3)岗位交流申请批准后,统一由负责审核备案的人力资源部门签发派遣通知函,以书面的形式明确交流人员的岗位职务、职责权限和工作安排等事项,正式通知接收单位。

7.3双向选聘

7.3.1选聘对象。业务拓展难以获取的特殊专业人才或急需人才,一般根据工作对象专业工作特长,结合本人的意愿在A内部进行优化配置,由单位与个人双向选择后聘用,以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促进A公司人才资源的共享。

人才培养特色方案篇5

[论文摘要]文章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对完成工作任务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所得的结果为依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构思。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教高[20__]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人才培养既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也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拔高,而是培养掌握必备知识结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确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紧紧围绕高等性与职业性共融的主线,以素质培养全程化、能力培养对应化、岗位选择多元化的思想为指导,加以正确定位、认真设计、稳健落实。

一、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高等性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基准

商科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其人才的培养定位应以高等性为基准,但它绝不等同于商科普通高等教育连锁经营管理的高等性。199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高等教育划分为5A、5B两个类型,5A类是理论型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教育,“主要目的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按此归类,我国现阶段以文化知识延伸、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教育型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当属5A教育;以技能操作、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当属5B教育。因此,商科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不是商科普通高等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压缩”,而是相对独立、互相补充的两套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商科高等职业院校更强调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知识、技术的应用性而非创造性。

(二)职业性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根本

由于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属性,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能力要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工程技术类高职院校相比,商科类高职院校的技能更具有柔性而非刚性的特征,更强调工作实践的层级积累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此外,同一职业属性的内部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活动范畴的限制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的高低和所需知识深广度的多寡。所以,即使同属商科类的职业教育,商科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商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拔高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注重某一特定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只需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即可;高等职业教育是技术性人才的教育,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技能外,还需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

由此可见,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失的两特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既不同于中专纯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同于本科或研究生创造性的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零售企业服务管理一线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零售服务工作中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的劳动,能够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完成目标任务,能够将最新的理论、设计、技能要求成功变成高品质、高效益的服务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基准就是:连锁经营企业服务第一线门店店长、大型综超各部门经理、总部各部主管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在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以后,围绕“怎么培养人”这一中心而展开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划分析,包括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架构体系、具体课程设置等要素。只有建立科学、系统、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笔者认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促学生全面发展

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重点突出对学生定向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与可迁移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发展)的培养。职业素质又分三个层次,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素质:“为人的基本素质”(做人)、“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做职业人)、“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做有专业特长的职业人),三者之间呈现出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趋势。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是劳动者在工作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所以又被称作“可迁移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架构应以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为导向,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里的专业能力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采取的动作、行为和所需的知识,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征。(三)按照实际工作的相关性而非知识的相关性来设置课程,将实践课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课程的设置中,实践课程解决“怎么做”,理论课程解决“为什么这么做”,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课程相辅相成。因此,能力型课程体系下的课程设置不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对原有理论课程的深浅、实践课程的多少进行调整,而是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理论知识从属于实践,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工作任务引领理论教学的新的课程设置。

(四)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包括以下三个阶段:课程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即通过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基地实训以及到相关企业工作实习,让学习者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去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及技能要求,了解企业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流程,逐步完成从学生到合格职员的转变,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

基于高等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其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以培养学生普适性能力与可迁移能力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型课程架构体系。

(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通过对连锁经营管理所属行业(主要针对零售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确定专业就业服务面向和岗位(群)要求,对岗位(群)进行职责任务分析,在这里的岗位分析对象不是相对孤立的一个个单项能力,而应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以此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并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根据商科行业背景,最终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为现代零售业的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业态的服务、管理领域,从事的工作岗位有门店的理货员、收银员、超市及专卖店店长、大型综合超市部门负责人及总部商品部采购、配送中心库管等。

(二)设置逐渐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来确定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专业技术能力结构与要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以通识能力培养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的能力型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培养特色。实验、实训、实习是体现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将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融于三个环节,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相辅相成,既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功能。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初次就业,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尽可能多地开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选修课程。在遵循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规范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和教学形式,力图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如理论课的教学中,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采取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多样话的教学方式;实践课教学采取技能训练、模拟实验、工学交替、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在课堂、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交替进行、良性互动。

(四)产学合作,多方介入,共同培育“教育产品”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应主动争取相关协会、企事业单位专家的参与,并与企业建立互惠合作的长效机制,在项目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

人才培养特色方案篇6

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基地

苏大应技院智能制造创新基地由企业信息中心、工厂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技术中心、制造生产过程执行管理技术中心、先进制造综合技术中心、自动化工程设计技术中心、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心6个技术中心组成,总体呈现两大特点:

(1)各中心之间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能力随着学习与实践呈阶梯式成长;

(2)所有技术中心以星型结构对全厂进行覆盖,运行数据统一上传到企业信息中心形成全厂数字化管理。

①企业信息中心

②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

技术中心效果图

1、企业信息中心

企业信息中心按照未来先进制造企业设备互联互通所需掌握的核心技能设计,主要由三层构成,每层分别对应基础设施、核心平台和业务应用服务。

企业信息中心能够让学生掌握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技术原理、业务模式等主要内容;全面了解影响数据存储、读取效率各要素的原理特征与应用准则;理解海量存储的系统构架、管理机制、技术应用;最终具备对于云存储平台系统的开通调试和配置维护的能力。

2、工厂数据采集

与监视控制技术中心

工厂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可一站式广泛接入现场智能设备,通过多种方式从底层的传感器、变频系统、伺服系统、PLC以及各类智能设备采集数据,同时将数据重新整合,以行业标准协议或业务系统接口推送到相关平台,为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和互联网云端提供数据服务。

工厂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技术中心可以使学生掌握PLC灵活编程组态能力,通讯能力;变频调速理论、内部结构原理和外端子功能、变频电路搭建、变频器安装使用方法及设计能力;伺服控制系统硬件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伺服控制系统的位置、速度、直线轴、旋转轴等运动控制能力;主流现场总线主/从、点对点等通讯技术;SCADA系统特点、结构、技术层面的知识,SCADA系统网络拓扑图设计、SCADA组态设计与应用能力。

3、制造生产过程

执行管理技术中心

制造生产过程执行管理技术中心融入了当前在智能制造中最热门的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该中心包含两大功能:第一,通过制造执行系统在线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认知并学会使用制造执行系统;第二,通过搭建工厂数据模型,基于先进制造生产线进行制造执行系统二次开发。

该中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制造执行系统的原理与发展趋势、基础构架、历史数据库、PlantApplication、C#等MES的开发技能和SOA框架技术;理解资源管理、产品管理、生产调度、生产执行、质量控制、产品追溯等功能模块的原理和关系以及制造执行系统的开发模式;熟悉制造执行系统的管理与应用、工厂数据化建模、OEE的计算与模型构建、工单与调度管理、停机管理并创建停机原因树、历史数据库的存储过程、SDK开发与调试;了解制造执行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规划方法。

①先进制造综合

②自动化工程设计

4、先进制造综合技术中心

先进制造综合技术中心整合了光、机、电、气、智能仓储等技术发展的前沿科技,该实训平台采用企业使用的真实生产设备,按照制造企业的真实场景搭建一个柔性制造生产线的实践环境。产线的各单元既可独立运行,单独开展相关实训课程,也可以联动运行,实施生产线全流程的教学实训。

实践学习让学生精通PLC的组成、原理、指令和编程;掌握变频技术、伺服控制技术、灌装产线的生产工艺、行架机械臂的使用、各类主流现场总线使用方法、SCADA系统搭建及使用方法、制造执行系统的开发方法等。

5、自动化工程设计技术中心

自动化工程设计技术中心以工程项目为主体,模拟真实工程项目流程的.形式进行教学与实践。通过在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的实践学习,使学生明确自动化工程的主要内容、各节点核心任务及自动化工程师的职责等;掌握自动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流程、读图与识图能力、动手接线能力等。

6、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心

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心的建设以“工业4.0”为背景,紧贴“中国制造20__”发展战略,结合当今最前沿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以智慧工厂和智能制造为主题,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建设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工艺实训室和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室;软件建设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训室。

安装于实训室计算机中的机器人属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编程软件,是专门用于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及仿真的PC应用和开发程序。学生在刚接触机器人时,为防止危险情况发生,均需要在虚拟控制器上完成一系列动作。

①工业机器人焊接工作站

②工业机器人去毛刺工作站

工业机器人基础教学工作站综合了理、虚、实一体化教学特征,采用“模块化、简易化”设计方法,可使学生充分学习工业机器人及其周边应用技术,确实掌握相关实操技能。

智能制造电子装配生产线建设方案结合了当前最前沿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以“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__”为建设背景,融合了工业机器人技术(Robotics)、智能传感器技术(Sensors)、智能仓储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MES技术、智能视觉技术、RFID技术等多项前沿技术,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工业4.0特征。学生通过在该机器人生产线的实训,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特色方案篇7

湖南九典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位于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区,是在认真贯彻落实我省“科教兴湘”和“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依托长沙医学院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市场营销等学科优势资源和湖南九典制药有限公司雄厚科研、生产实力,于__年签约建立本科生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基地,__年6月经教育厅批准正式立项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湘教通__(272)】。在前期几年的合作与建设过程中,学校与公司领导多次互访,就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公司培训中心与教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也多次在培养方案、实习大纲、实习计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基地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示范基地将继续通过后期的规划和建设,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药学类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教高[__]6号)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__]1号)等文件为指导思想,以深化校企合作为主攻点,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利用人才培养基地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政策,打破原有的管理框架和模式,率先探索、尝试一些改革措施,推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基地真正成为学校具有品牌效应和示范、辐射作用的高级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带动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二、建设目标

遵循“立足湖南、贡献地方,联合培养、优势互补,形式多样、注重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设原则,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坚持以培养药学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健全的制度体系和精简的组织结构为基础,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实训中心建设、网络建设为支撑,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运行灵活、资源共享,且相对稳定的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建设内容

长沙医学院抓住学院的专业办学特点优势乃至长沙市经济快速发展、省级示范性院校项目建设两大机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搭建制度框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和柔性化管理体系,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在共建、共享、共赢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创新,建设以应用型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打造品牌优势较强的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结构“双师”教学团队;构建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集生产实训、虚拟仿真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一)建立“学校-院系-基地”三级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基建后勤处等)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指导示范基地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

院系管理:校企合作项目由长沙医学院药学院负责管理,成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由药学院指定一名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全面工作。配备1~2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主要负责基地的具体建设规划及落实,抓队伍建设,抓任务分解以及目标管理。下设教学管理人员1名、学生工作管理1名。主要负责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执行及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思想工作教育。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

基地管理:基地成立学生工作管理小组,由企业承担相关教学管理职责,学校选派教师协助进行管理,为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

(二)规划、落实、执行“双师型”教师建设

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高素质的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

1、根据重点专业及所带动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引进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引进骨干教师1~3人,培养骨干教师10余人;选派5~10名左右专业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授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师资队伍的校企合作,互通有无。校企双方创造条件,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通过组织培训等工作,提高主要岗位人员的理论与业务水平。同时,合理安排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扩建与改建及相关技改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聘请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保证实践技能课程有一定比例由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讲授和指导。

3、聘请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校长等专业人士来院讲学,引导教师学习理解研究新的教育理论,明确努力方向,自觉实践,不断提升内在素质;选派学校专家、学者、骨干教师进行校企、校际间的交流合作。

4、继续加强校企科研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长沙医学院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和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以及湖南九典制药有限公司在药物制剂研发的管理和生产经验,不仅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而且能达到培养师资人才队伍,提升整体技术研发实力的目的。合作采取“校企合作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企业委托学校研究开发”,学校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本年度,将继续推进正在合作开展的4项科研项目:“氯波必利生物黏附性缓释片的应用基础研究”、“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克霉唑阴道片”、“吡喹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及其抗血吸虫的应用基础研究”。同时,扩展双方在其他科研项目上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三)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培养人才的教材,共同选定培养人才的师资,共同实施培养人才的计划,逐步实现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提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构建新的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框架。依据专业定位,校企双方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合作开发出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彰显我校专业建设的特色。

2、初步构建实践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改革平台框架。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市场调研,进行岗位技能需求、专业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等研究,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3、探索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平台建设。通过开展企业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实训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提升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职业道德,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在此

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推进建设具有生产性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4、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体系的构成由实验教学(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见习、实习、课外实践(社会实践/调查、学生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项目)等组成。前期、中期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后期结合校企合作基地进行见习和实习、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等,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项目,让学生提前接触科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实习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直接掌握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岗位技能。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根据企业生产进度和要求,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定岗实习。

(四)加大软硬件建设力度,打造基地特色

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建设具备先进教学条件设施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训平台。

1、组建一个集先进性、综合性、生产性、虚拟仿真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其中,重新筹建校内2个实训室,改造升级示范基地5个实训室,使药物制剂、药学等实训中心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购买一套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搭建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创新的实践教学育人环境平台。为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实践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

2、建立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库。拟建立体现本基地特色的、开放式、多元性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拟分为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教师模块提供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所需要的多种资源,如教学中用到的各类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教学所需软件、教案、教学案例等。学生模块提供关于学生在课后自学和复习以及进行知识扩展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题库、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单元知识以及与学科有关的网络课程。本年度规划建设好3门以上网络课程。

(五)加强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必然要求在教学制度、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使其能适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药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各项制度包括《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实训学生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基地考核制度》、《安全制度》等。

四、基地运行与管理模式

1、基地硬件建设由公司根据自身生产与培训需要,投入建设并管理。

2、基地制度建设共性部分由双方共同制定,厂区实训相关安全等管理制度由公司制定,学生日常管理由校方制定。

3、培养方案、实习大纲、计划等由学校教学院系或专业教研室负责,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制定。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用互补的模式,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由学校委派教师到企业通过理论授课、专题讲座等方式,传授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学校指导教师则通过到企业进岗锻炼的模式,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5、资金运作与管理方面,遵循企业硬件企业负责,校内硬件校内负责,软件建设与学生实习运行费用学校主体负责的原则。

五、预期效果

1、建成一支以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

2、构建新的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工作岗位相衔接的高素质药学类专业人才。

3、构建一个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平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平台,组建一个集先进性、综合性、生产性、虚拟仿真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

4、建立体现本基地特色的、开放式、多元性的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库。

5、建立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校企双方将在产品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对外开发和交流、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合作,并达到一定的目标。

6、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一套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体系和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

7、建设具备先进的教学条件设施,在深化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可以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具体目标为:

1、构建示范基地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效果和教学质量。

1、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广泛交流合作,构建具有现代化教育思想,被培养者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条件和设施,初步形成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符合我省“四化两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4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