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书 > 热点文章 >

小暑将至,老人说“小暑有4怕”有啥可怕的

时间: 文轩 热点文章

小暑将至,老人说“小暑有4怕”有啥可怕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带来的小暑将至,老人说“小暑有4怕”有啥可怕的,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暑将至,老人说“小暑有4怕”有啥可怕的

  小暑将至,老人说“小暑有4怕”有啥可怕的?

  一怕“小暑大热”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大地上的风都带有热浪,我国南方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6℃左右,但是小暑节气并不是一年最热的时候。今年小暑节气的时间为7月7日~7月22日,如果小暑节气期间过于炎热,那可不是好事。

  农谚说“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节气期间的温度异常炎热,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到了秋天的时候冷天会来得早。

  秋天凉爽的天气来得早,对于人来说会感觉很舒服,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可不是好事。秋天冷得早,说明冷空气提前到来,一些不耐寒的作物会因为受冻而减产(像辣椒、豆角、红薯等作物都不受冻);对于粮食作物来说,冷天来得早,会严重降低植株的光合作用,植株不能合成足够的有机物,粮食作物的籽粒会变得饱满,千粒重会降低,粮食的产量会严重受到影响。

  二怕“小暑刮东风”

  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出很多实用的经验,在我们老祖宗看来,小暑交节这天如果刮东风可不是好事。

  农谚说“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小暑这天如果风向以东风为主,那么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会有狂风暴雨,小暑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如果下大暴雨,那么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这不仅不利于农作物健康生长,而且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大暑节气在日落时如果西方地平线出现红蓝相间的光芒,那么预示着这是台风的征兆,台风同样会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

  三怕“小暑下冰雹”

  小暑时节地面受热量多,空气对流旺盛,因此小暑节气是“雷暴频发”的季节,对于农民来说,人们非常害怕小暑节气下冰雹。

  小暑时节春玉米正处于灌浆乳熟期,水稻正处于抽穗扬花期、棉花正处于花蕾期,此时下冰雹将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严重的会导致农作物绝收;对于果树来说,小暑节气果实正处于膨大期,此时下冰雹不仅会导致树枝折断,而且还会导致大量落果,这同样会对农民的收入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农民来说白白的辛苦可能功亏一篑。

  四怕“小暑延误农事”

  到了小暑节气意味着节气已经很晚了,此时农作物如果还没有种植,那么我们要赶紧抓紧时间种,如果种得再迟,作物就会因生长积温不够而减产。

  正如农谚说“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红薯生长周期长,如果种植得过晚,薯块的个头就会非常小,再种也就无用了;像玉米的生长周期在120~150天左右,过了小暑节气就不再适合种植玉米了;像晚稻的一般在6 月下旬或者7月初播种,10月中旬收获,如果种得太迟那么秕谷就会增多。

  小暑节气的天气特点?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

  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地区“高温、干燥”。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小暑节气后,大地少有凉风,而且吹的风还会带着热浪。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中国南方各地也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总之,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雷暴增多。

  小暑气候特点: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

  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小暑的传统习俗

  1、小署《食新》:在古代,有小暑“食新”的民俗。也就是说,小暑过后,人们尝到了新饭的味道。将新切好的大米磨成大米后,做一顿饭祭祀五谷神和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将刚打好的大米磨成粉,制成各种美食,与邻居和村民分享,表达对五谷丰登的祝愿。

  2、吃莲藕:还有小暑吃莲藕的习俗。清咸丰年间,藕被定为御膳贡品。莲藕与“偶”读音相同,所以人们用莲藕来祝愿婚姻美满。莲藕和莲花一样,出泥不染,所以也被视为诚信正直的象征。

  3、绘画、书法、服装:在小夏时节,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

  4、小夏之旅: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每年夏天“闲逛”的习俗。

  小暑节气的民间讲究和禁忌

  1、小暑最忌吹南风

  “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涝。

  在江南,故农谚说“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农谚“小暑西南风,三车勿动”,三车是指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机会多,主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风车、轧车、油车都不动了。

  2、小暑忌讳坐木头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3、老年人不宜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 总结 出来的 经验 。在严寒天气下锻炼,能增加肌体对寒邪的抵抗力;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得肌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但对老年人来说,一味强调“夏练三伏”,则就不太适宜了。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是有不利影响的。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3℃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出汗,但尚能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如果此时还进行体力活动,则出汗量就会大增,这样将会导致汗液无法快速蒸发,人体散热出现困难,热量积蓄在体内,就有可能使人中暑。此外,高温导致人体盐分过多流失,水盐代谢平衡失调,从而出现肌肉痉挛、尿量减少、脉搏加快等“热痉挛”症。


  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因此抗热能力较差,在高温天气下很容易发生中暑。此外,老年人在炎热天气下锻炼后,还容易诱发脑血栓、心肌梗死等重症。所以,老年人是不宜在三伏天进行锻炼的。

3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