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个人事迹素材
林占熺个人事迹素材(精选7篇)
林占熺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来学习林占熺的先进事迹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林占熺个人事迹素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占熺个人事迹素材(篇1)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榜样7》讲述了“点草成金”农林专家林占熺的“菌草人生”,他把论文写在农民饭碗里,把初心镌刻在祖国大地上,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感悟榜样林占熺的事迹,读懂他手中“菌草”的使命,将鼓舞和激励着我们破土而出、奋发向上,争做新时代“劲草”。
成为以草代木、能堪大任的“奋斗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愿为党增加一份力量,积极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决心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培养彻底地服务人民的精神,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为党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林占熺的入党誓言,誓言在他的行动中变得具体且生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从千万次试验发现能长出食用菌的菌草到利用菌草栽培食用菌,从培育出防风固沙“巨菌草”“绿洲一号”等菌草草种到推广菌草生态治理技术。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要向榜样林占熺学习,坚定“为人民奋斗一辈子”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也要像菌草一样,怀有为民之心,深深扎根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土地上,千方百计地助农脱贫、防风固沙,守护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成为跨山越海、抗风防沙的“脱贫草”。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林占熺是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电视剧中呈现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属实,但实际情况比剧中更为艰苦,宁夏气候高温干旱,沙尘暴多到门缝里进沙,人常流鼻血,条件十分恶劣艰苦。但林占熺带领团队不惧风险挑战,抱着“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工作,最终实现“以草养菌”精准扶贫,让群众得实惠、心里美。同时,林占熺还带领团队筛选出的“绿洲一号”菌草,可以在含盐量9‰以下的盐碱地种植生长。菌草能长在风沙之地,也能长在盐碱之地,不仅因其自身的韧劲,还因林占熺团队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作为党员干部,身处无限可能的新时代,不仅要坚定理想信念,更要敢于追梦圆梦,向榜样林占熺学习,发扬老党员、老干部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前进征程中不惧困难挑战,攻城拔寨、攻坚克难,像菌草一样不惧恶劣环境,冲破贫瘠、沙化、盐碱的土地,挺立青春的姿态形成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旗帜,把青春和汗水凝结成美味的“食用菌”造福人民。
成为重情尚义、惠及世界的“幸福草”。愿草长莺飞,万物竞自由。“要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节目里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的菌草走出国门,至今推广到一百多个国家,在非洲很多地方菌草被称为中国草。中国先后20多年来,举办了270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为106个国家培训了1万多学员,然后在亚非拉的13个国家建立了菌草技术试验示范中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当前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充满着各种风险挑战。作为党员干部,要深刻体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丰富内涵,切实肩负“成为幸福草”的崇高使命,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汲取榜样林占熺精神力量,用实际行动坚贞不渝地擦亮“人民至上”的初心和使命,让中国倡议成为人类社会拥抱美好未来的生动注脚。
林占熺个人事迹素材(篇2)
林占熺,男,194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菌草所党支部书记,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勇挑重担,投身西部大开发。他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1986年成功实现“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发明菌草技术。1997年以来,菌草技术被福建省列入闽宁对口帮扶、智力援疆、对口支援重庆万州区和科技援藏等项目。他带领党员技术骨干在宁夏、新疆、陕西、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广菌草技术,建设示范推广基地,推动菌草产业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仅在新疆昌吉州,菌草产业的发展就带动了75万农牧民增收,菌草年产值超过3亿元,成为当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为边疆稳定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投身“三农”,致力于精准扶贫。他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的信念,奔走在精准扶贫第一线。从1997年开始,林占熺带领党员组建了闽宁菌草扶贫工作队,开始了20多年对口帮扶宁夏的扶贫之路,将菌草技术推广到宁夏13个县(市)的1.75万户人家,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出现部分年收入5万元、10万元的专业大户,使一大批农牧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典型扶贫案例,林占熺的事迹被编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电视剧《山海情》。目前,菌草技术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6个县(市、区)推广应用,菌草产业被福建、陕西延安、贵州黔西南州等地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不辱使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承担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斐济、中非等国菌草项目,将菌草技术和国内扶贫经验推广到106个国家,培训国际学员12000余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南非、卢旺达等16个国家建立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菌草技术先后被列为“南南合作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和“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在南太岛国、非洲的很多地方,菌草被称为“中国草”,成为中国为国际减贫贡献中国智慧、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美教师”等称号。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菌草所党支部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带领的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荣获“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以林占熺等为代表的闽宁协作援宁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林占熺个人事迹素材(篇3)
近期,我校的“菌草专家”林占熺教授荣获“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殊荣,3月5日下午,乡村振兴学院组织全体师生观看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节目组通过视频回顾与现场访谈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林占熺教授的感动事迹。他是《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他为解决“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的世界级难题,无数次试验,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并助力宁夏的脱贫攻坚;为科研,他的亲弟弟倒在了菌草栽培的一线,林占熺也在常年奔波中差点遭遇意外……如今,“菌草”已走出国门,为全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了方案。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师生们深入了解了林占熺的先进事迹,他那种心系乡土,敢为天下先的科研献身精神深深感动了广大师生。研究生辅导员邱雍华表示,在林占禧身上看到共产党人的坚贞忠诚、信念崇高、笃定致远的品质,作为党员和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以林教授为标杆,脚踏实地、当担作为,练就经得起考验的政治品格和过硬本领;2021级农村发展研究生刘瑞瑞感叹,林教授献身科研扶贫,不畏艰辛的精神令我敬佩。我辈唯有像林教授一样,始终牢记初心,矢志不渝,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坚定脚步,勇往直前。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如今八旬的林占熺依然活跃在菌草科研与推广的第一线。广大师生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的观看,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新时代农林人,应该“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努力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林占熺个人事迹素材(篇4)
林占熺,出生在闽西山区一个贫寒的家庭。1968年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毕业以后,林占熺希望能用学到的农业知识帮助农民过上好日子。上世纪70年代,椴木栽培香菇技术引进到国内,闽西地区是最早一批种植香菇的地方。然而,由于大量消耗木材,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菌林矛盾”越来越突出。
1983年,林占熺开始“以草代木”技术的研究,大胆尝试用草来栽培食用菌。然而,由于没有参考资料和仪器设备,研究并不顺利,林占熺还因此欠下5万多元的债务。经过三年的摸索,实验室的培养基里终于长出第一朵香菇。
一朵小小的香菇预示着一门新兴学科——菌草学的诞生。当时,一位美国农场主希望买断菌草种植技术,高新聘请他们夫妇俩,但林占熺却把菌草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
1997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扶贫协作项目,林占熺和工作队员携带6箱菌草草种直奔宁夏西海固。然而,由于当地气候条件恶劣,有些群众甚至连食用菌都没见过,菌草种植推广并不容易,林占熺尽量简化技术,让当地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07年,宁夏已经有1.75万个农户参与菌草生产,每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
在林占熺的办公室,摆放着一个特殊的地球仪,密密麻麻的106颗绿色标记,代表着106个推广菌草种植的国家和地区。
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外,一排排3米多高的绿草生机勃勃。三十多年来,林占熺和团队累计选育菌草品种49个。
在林占熺眼中,这些菌草的价值已经不单单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而是要成为生态治理的重要角色,让沙漠变成广袤的绿洲。尽管即将步入耄耋之年,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占熺依然奔波忙碌,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林占熺个人事迹素材(篇5)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同志逆势而行,俯下身子,扎根基层,深入实践“两山理论”,把致富经送到了千千万万困难群众手中。
坚定理想信念,与困难作斗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从报考志愿时毅然选择农学院校,到后来辞去行政职务潜心钻研食用菌培植技术,热爱祖国、对党忠诚的思想是林占熺同志理想信念的支撑。因年幼时期体验过贫苦挨饿,就把发展农业作为自身人生追求,背负相当于一家人40年收入的债务建立实验室,在设备、资金匮乏的艰苦条件下,40岁的林占熺带领科研团队历时三年才终于完成菌草技术,背后无一不体现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扎根基层一线,与人民同呼吸。“如果走个人发财的,自己成了亿万富翁也不算什么,我觉得用技术帮助老百姓摆脱贫困,才是生命最大的价值。”菌草帮助许多人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却唯独没有成为林占熺同志谋财的工具。他无私地将菌草技术带到了全国31个省的500多个县,成为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和国家级星火重中之重项目,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仅仅在宁夏就造福1.75万个农户,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林占熺同志就像菌草一样,深深扎根到农村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把成果放到贫困百姓的钱袋子里。
胸怀国之大者,与时代共命运。菌草技术将食用菌培养和生态保护深深结合,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成为环境治理的利器。菌草在乌兰布和沙漠长成绿洲,在黄河流域成为绵延千里的生态屏障。科学无国界,共产主义理想更没有国界。菌草技术还成为中国加深对外联系的桥梁,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斐济等106个国家,培训学员7800余人,让全球成千上万的小农户富起来。对外援助菌草技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有林占熺同志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的恒心,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担当,为祖国发展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走到群众中,走到一线上,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林占熺个人事迹素材(篇6)
1983年的初春,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在当地看到了“悬河”,与“悬河”同时出现的,是流域两岸“耕地沙化、生态恶化、生活贫化”的揪心景况。在无现成经验可借鉴、无“正式研发单位”可申请立项、无可供研发的实验室、无研发资金与设备、无足够的研发时间,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奇思妙想的“五无一有”的窘境下,林占熺用饲料粉碎机将选中的芒萁等野草粉碎作为培养基,从废弃的自行车上取下钢线,磨光后作为接种针,借来20支玻璃试管用于培育菌种最简易的“替代物”。1986年,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林占熺从众多野草中选择的菌草长出了香菇,一门新的学科诞生了。菌草技术的应用,既可以作培养基培育菌类,又可以治理水土流失。
1997年以来,菌草技术被福建省列入闽宁对口帮扶、智力援疆、对口支援重庆万州区和科技援藏等项目。林占熺身体力行,带领党员技术骨干,冲锋一线,在宁夏、新疆、陕西、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广菌草技术,建设示范推广基地,推动菌草产业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仅在新疆昌吉州,菌草产业带的发展就推动了昌吉州75万名农牧民增收,菌草年产值超过3亿元,成为当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的新产业,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2010年,菌草研究所被国家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林占熺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的服务信念,积极走入“三农”、结对服务“三农”,投身精准扶贫第一线,取得扶贫攻坚丰硕成果。1997年林占熺带领党员组建了闽宁菌草扶贫工作队,开始了20多年对口帮扶宁夏的扶贫之路,将菌草技术推广到宁夏的13个县市的1.75万多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出现了年收入5万元、10万元的专业户,使一大批农牧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道路,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典型案例。目前,菌草技术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506个县(市区)推广应用,菌草业被福建、陕西延安、贵州黔西南州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林占熺先后被授予全国“扶贫状元”“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和“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2017年由林占熺任党支部书记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菌草所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0年,以林占熺等为代表的闽宁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林占熺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章。
在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解决 “菌林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后,从1989年开始,林占熺自觉将生态治理和科技扶贫结合起来,率领团队先后在福建、广西、重庆、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省和沿黄河九省区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开展菌草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尤其是在黄河流域的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治理石漠化、防沙固沙、改良盐碱地、治理砒砂岩、治理洪积扇、修复矿山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构建形成菌草生态治理与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技术体系,17项成果处国际首创和领先水平,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列为全流域推广项目,为我国和世界大江大河的菌草生态治理奠定了科学基础。
林占熺秉持“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的坚定信念,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承担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斐济、中非等国菌草项目,将菌草技术和国内扶贫经验推广到106个国家,培训国际学员10041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南非、卢旺达等13国建立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菌草技术先后被列为“南南合作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和“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项目”。2019年12月,中非总统图瓦德拉授予林占熺中非共和国“国家感恩指挥军官勋章”,感谢林占熺为中非农业持续发展与减贫做出的贡献。菌草被称为“中国草”,成为中国为国际减贫贡献中国智慧,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林占熺个人事迹素材(篇7)
顶着烈日,冒着酷暑,站在福建平潭幸福洋盐碱地一片茂盛的菌草旁,年近八旬的林占熺一脸幸福:“大家请看,这里是重度盐碱地,连木麻黄都无法存活,但是菌草却能稳定生长,特别是采取起垄丛栽方式种植的菌草,其长势旺盛,明显优于其他栽培方式。”“七一”前夕,这位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来到平潭长江澳的菌草基地,向几十位院士专家介绍菌草改良盐碱地和防风固沙生态成效。
长江澳是平潭最大的风口之一,风大沙猛,导致这片区域种下的植物难以成活。2018年,当地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筛选“巨菌草”“绿洲一号”“绿洲三号”等多个适宜治理风口流沙生态的菌草品种,进行试验种植。
“经过4年的试验,我们筛选出的‘绿洲一号’菌草,可以在含盐量9‰以下的盐碱地种植生长。菌草不仅能保持水土和降低土壤的盐碱度,还能作为动物饲草,具有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林占熺说,在党的生日到来时,能用新的成绩向党组织汇报,“作为一个老党员,我非常激动,也倍感幸福!”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是这位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中国扶贫“菌草鼻祖”的老党员始终坚持的科研信念。
20世纪70年代,林占熺调到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那时,国内外食用菌和药用菌人工栽培基本都以林木为原料,砍下树木做成菌棒培育菌类。“锯一车树回来种香菇,值不值得?”在工作中,林占熺意识到“菌林矛盾”和随之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以草代木”的想法从他脑海中冒了出来。此后,他克服经费不足、设备落后等困难,废寝忘食,刻苦攻关,历经几年的努力,1986年10月,菌草技术终于面世,草本植物也能用作培养基种出食用菌。随后,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屡获各级发明展览会大奖和专利奖。
新技术蕴含着巨大商机,也意味着选择。林占熺说:“我自己是穷苦农民的孩子,深知农民的艰辛。作为党培养的农科学者、共产党员,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应该用自己的新技术去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
于是,林占熺像菌草一样深深扎根在大地,一头扎进基层开展技术推广。一次去尤溪县推广菌草的路上,林占熺出了车祸,断了两根肋骨。他只在医院住了两天,就带伤出现在工作现场。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林占熺主动带着六箱菌草,到宁夏十几个县建立菌草产业扶贫示范生产基地。当地冬天滴水成冰,昼夜温差大,林占熺担心影响食用菌生长,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废弃的窑洞栽培食用菌。他和工作队员常常住在菇棚里,夜间起来检查菇房的温度变化。
多年来,林占熺在宁夏、新疆、陕西、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广菌草技术,建设示范推广基地,推动菌草产业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如今,菌草技术已传播推广到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0多个县。
在林占熺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地球仪,上面标着许多红五星。“有红五星的地方,就是我们菌草技术推广到的国家和地区,现在总共106个。”林占熺说。
菌草技术既帮助农民致富,又保护了生态,在国内取得极大成功,也吸引了世界目光。20世纪90年代末,林占熺等中国专家组成员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手把手培训当地民众学习菌草种植,让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许多人翻山越岭走了几天几夜赶来学习。”林占熺回忆道。如今,菌草技术已为保护生态环境、科技扶贫与技术援外作出了重要贡献。
“只要还活着,就要做下去。”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实践“前线”的林占熺笑言自己是“80后”。他说:“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为人民奋斗一辈子。”“七一”当天,这位老党员顶着烈日,来到闽西老区龙岩永定区的农村,沿着崎岖的山路,用心调研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问题。林占熺说,经过深入调研,目前已有一定的思路,这些废弃矿山经过菌草的生态修复,不仅要完成绿化,还能形成产业链,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发展的新动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这不,他又将出席2022年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党的事业要继往开来,菌草事业也要一代代传下去。”林占熺说,“在青年成才的过程中,我愿做一株小小的菌草,为大家提供一点点微薄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