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心得
时代楷模心得(15篇万能范文)
心得通常是指个人在参与某种活动、学习某个知识点或完成某项任务后,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这里提供优秀的时代楷模心得,方便大家写时代楷模心得参考。
时代楷模心得篇1
毛相林常说:“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下庄精神丢不得,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下庄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不会止步于脱贫路,还要走好乡村振兴的路,走上小康路!”
为激励下一代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2020__年底,毛相林积极主动向县、乡两级申请,想在下庄村建立一个下庄人事迹陈列室。
20__年4月,在县、乡两级大力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在下庄村文化广场建成,广场上还屹立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着108位当年以生命挑战悬崖的村民姓名,彰显了下庄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承载了毛相林这一代下庄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20__年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29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希望这些有知识、有见地、有文化的年轻人能回到下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下庄的面貌。
每年过年外出务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门为他们讲述这些年来下庄的变化,描绘下庄美好的未来,请他们回来,为下庄的乡村振兴尽心出力。41岁的杨亨均回来成立了秀葱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下庄的桃园,探索出新的创收门路;29岁的毛连长带着女朋友一起回来,做网络直播带货;大学生彭淦回来了,走上讲台成了下庄村小的一名老师;毛相林的儿子毛连军也回来了,参与到旅游环线建设中。
毛相林说,等他从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他就做下庄人事迹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下庄人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
时代楷模心得篇2
年少时,生活在豫东农村,我喂过牛、放过牛、赶过牛,使牛犁过地、打过场、拉过粮,牛是我忠实的伙伴和我们家农耕时的主要劳动力。每逢过年,都要在牛槽上贴春联,上写“家畜兴旺”。
北京城,喜迎牛年春节的当口,与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战友前往“时代楷模”发布厅的路上,一幅幅红红火火的“中国牛”画像映入眼帘,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牛马年、好耕田”,这是辛勤耕耘的年份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代楷模”发布厅,主持人左手拿着运-5飞机模型,右手拿着一个装满防风固沙植物种子的瓶子。这两样东西看似没啥关联,却因为一群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画卷。这群人,就是担负飞机播种造林和防风治沙任务39年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实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驾着被誉为“飞播利器”的国产运-5飞机,39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干着改善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这件事,不仅创造了人类治沙史、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也把党的好政策播撒在人民群众心坎里。他们,不正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牛”吗?
这些年,我和战友们多次走进“时代楷模”发布厅,人民空军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在这里生动展现。从红心向党、追梦筑梦、德艺双馨的文艺战士阎肃,到我军察打一体新型无人机部队的“领跑者”李浩,建功蓝天谋打赢的精英飞行员、优秀指挥员郝井文,再到助力脱贫攻坚的“飞播绿鹰”群体,我时常被他们身上透射的家国情怀和坚强意志感动着、激励着。
回想每一个泪点、每一次动容,思想感情的潮水涌在一个“牛”字上:牛忠厚、意志坚、行任重、志笃远。从人民空军一系列“时代楷模”的家国情怀说开,我想在牛年春节与战友们、朋友们分享共勉的是:新时代,我们崇尚什么样的“中国牛”?
时代楷模心得篇3
最近,我校号召全党员教师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掀起了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热潮。张桂梅同志先进典型的事迹在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她的崇高情怀、奉献精神、工作作风和优秀品格就像那金灿灿的党旗一样熠熠生辉,她用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在党旗面前宣誓时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的庄严承诺。
张桂梅同志集“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于一身,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县的表彰奖励,但她没有因此而自满骄傲,而是始终视自己为一个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理想留在平凡的岗位和繁琐的工作中,留在对山里孩子和孤儿的母亲般的慈爱里,抛弃名利、不求回报。她不受外界影响,爱岗尽业,无私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张桂梅同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她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了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业的同时,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在教育同行中享有盛誉,这是她多年来热爱学习、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的结果。我要以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学习她无私奉献,不懈追求,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牢固的群众意识,坚持不懈地无私奉献,以火炉般的工作热情赢得群众认可,树立清廉正直、淡泊名利的观念,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时代楷模心得篇4
为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忠实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奋进,党中央决定,授予周永开、张桂梅同志和追授于海俊、李夏、卢永根、张小娟、加思来提·麻合苏提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市,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
参加工作以来,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永动机,用初心和信仰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对党忠诚、一辈子为民奉献、一辈子坚韧执着、一辈子于己克俭的大爱情怀,无怨无悔、无私无我地在平凡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燃烧着自己,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兴滇人才奖”等40余项荣誉称号。
张桂梅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她坚持每周开展1次理论学习、重温1次的组织生活,发挥党员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校留住了学生,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吃穿用非常简朴,对自己近乎“抠门”,却把工资、奖金捐出来,用在教学和学生身上。她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时代楷模心得篇5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从此,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怨无悔;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不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李桓英说:“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
时代楷模心得篇6
“飞播这项事业越飞越有成就感!”该大队飞行员王海全对中新社记者说,“第一年播下种子,第二年再飞到那片播区,发现都冒芽了,心里很激动;飞播这几年下来,看着沙子一点点后退,觉得特有感触!”
他口中提到的“播区”“飞播”都来自于“飞机播种造林”这个词汇。飞播造林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对于人迹稀少、交通不畅、劳动力不足的大规模荒山荒漠地区绿化意义重大。39年来,他所在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还担负着一项光荣的任务。他们持续在中国西部地区执行飞机播种造林和防风治沙任务,协助当地农林部门遏制土壤沙漠化,改善自然生态,助力脱贫攻坚,在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个县(市)播撒了树种草籽1万多吨,为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重要的绿色屏障。
“边走钢丝边绣花”,飞播背后的“工匠精神”
该大队在39年的飞播任务中使用的是运-5运输机,这款飞机低空性能好,执行飞机播种造林和防风治沙任务有独特优势。
飞行播种任务要求飞机的飞行高度、飞行航向必须严格保持,稍有偏差就会导致种子落地不均匀,整个播种段的作业可能因为某一点种子不均匀就功亏一篑。有赖飞行员飞行技术与运-5优良的低空性能,飞机在播种时能长时间保持超低空50至60米飞行,并以150千米/时到180千米/时进行低速巡航,保证把种子均匀撒在播种区,并把误差保持在3至5米以内,整个飞行过程好比“边走钢丝边绣花”。
飞行员任斌介绍,每个飞播区被划分成一条条50米宽的播带,每平方米落多少种子都要科学规划。“飞得好不好,大地不会骗人的。如果飞不到位、撒不到点,漏掉播带,出苗率、成林率就会受影响。”
飞播是改善大自然的艰苦战斗,更是考验意志力的拼搏坚守。播种季节得集中在5至8月,执行飞播任务期间驾驶舱里就跟蒸笼一样,鼻子里喷出的气都是热的。”大队副队长王玮锴笑着对记者比划开飞机的姿势,“有时候走出机舱全身是汗,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大多时候,飞播是在土坡上推出临时跑道用于起降:有的跑道从空中看像一根火柴棍,实际宽度还不及机翼长;有的跑道在山顶上,尽头是悬崖峭壁,起落就像在航母甲板一样;有的跑道就是树林中的一块平地,俯瞰就像“天坑”……
战风斗沙39载,他们战胜了地形复杂、天气多变、技术苛刻等困难,成功处置复杂天气中多种险情10余起。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探索出适合西北地区飞播的方法,使得落种率、存活率等多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与地方林业部门共同多次获得国家及军队科技进步奖。
特别的荣誉墙,军民情深的印证
在该团飞播主题展馆有面特别的荣誉墙,“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等20多项全国全军荣誉,播区当地政府赠予88面锦旗,映照着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深情厚谊。
“开始肯定有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要改变老辈人的生活方式,进行退牧还草么。”说到最开始接触飞播和造林,来自阿拉善左旗沙日布拉格嘎查的牧民宝红不好意思地笑了。“但转变是看得见的。飞机飞过去洒下种子,沙漠慢慢又有了绿色,心里也就理解了,觉得这是件大好事。”宝红家在80年代拥有四、五百只羊,到现在剩下不到50只,人均年收入却有了大幅增长。
“播区牧民原来只能靠畜牧业,一年到头辛苦不停,人均收入也就在2千元左右。在空军同志帮助下,我们左旗渐渐把沙漠控制住了。环境改善了,产业结构也调整了,现在的播区牧民有的转行做起了护林员,有的在旅游区搞起了农家乐,有的搬进县城做第三产业,人均收入能到2万左右。”来自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的刘宏义站长见证了空军从2008年开始在当地的飞播造林,更见证了当地居民从为眼前的生计犯愁到现在开始畅想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甘肃临夏州,一大队首次执行飞播任务的太子山林场,已成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旅游胜地。当年2万余亩播区周围,春夏季节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助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收。
多年飞播为国家“三北”防护林贡献了超过1000万亩,生态防护工程已初见成效,播区的居民生活也得到了彻底的改观。该大队仍将继续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坚持飞播任务,为祖国和人民播撒绿色。
时代楷模心得篇7
“看完朱有勇院士的事迹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和他脚踏实地的干事创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基础信息工作学院的马月炎决心学习朱院士认真、诚恳、心系农民和永远心怀感恩之心的品质,在将来的工作学习中做一个勤奋敬业的有用之才。
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王舒萍说,从朱院士身上我看到了谦和、务实和敢于创新,今后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我都会向他学习敢想、敢做、敢于创新的品质和执着坚守的毅力,国家、社会、人民需要这样的人,人生在世就应该创造自己的价值,我一定要加油努力。
“朱院士的无私奉献、对农民的爱深深打动了我,他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坚持造福了万千老百姓,值得我们每一位农大学子学习,并以此为标杆努力拼搏,报效国家、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动科院唐正这样说。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生缑敏琪一进校就听说农大有著名的两“zhu”——朱有勇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通过四年的学习,缑敏琪更加佩服这位“农民教授”,他在事业上取得骄人成绩,仍怀揣感恩之心扎根田间地头带领老百姓致富。他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向标,指引我们农大学子植根沃土,书写人生新篇。
时代楷模心得篇8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帕米尔高原。
大山深处,分布着很多通往边境的山口,这些山口是护边巡逻的重点区域,也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最牵挂的地方。
16年来,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行走在冰峰雪岭间,成了一名不穿军装的战士,守卫着这片净土。英雄长眠,正气永存。雪山为证。
“给你们带路是我的职责”
1月8日上午10时,毗邻边境的一道狭窄山谷内,寒风呼啸。
“列好队,出发!”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带领10余名护边员,开始了一天的巡边工作。
“前面有陡坡,大家注意安全。”阿布都贾米·龙吉克提醒大家,对这片区域的地形,他烂熟于心——拉齐尼·巴依卡曾带着他走过无数遍。
“老班长是我们巡逻路上的‘活地图’,有他在,就没有过不去的沟、爬不上的坡。”阿布都贾米·龙吉克说。
2002年,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入伍。当他对拉齐尼·巴依卡叫出第一声“班长”时,并没有想到,两人之间的缘分能从部队延续到雪山深处的一个个山口、峡谷。
还是个“新兵蛋子”的阿布都贾米·龙吉克,每次器械训练,体能都跟不上。
“心里特难受,体能不行,巡边肯定吃不消。”回忆往昔,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双眼泛红,“可老班长从没责怪过我。一天晚上,他专门把我叫到操场上,单独指导器械练习的技巧和要领。之后天天如此,直到我攻克难关。”
2003年11月,拉齐尼·巴依卡退伍。同月,阿布都贾米·龙吉克接到了首次没有老班长带队的边境巡逻任务。面对座座高山和数不清的沟渠,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心里犯起了嘀咕。忽然,不远处,一个面色紫红的汉子牵着牦牛,笑吟吟地从山下走来。“老班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喜出望外,这下心里有底了!
那时,拉齐尼·巴依卡的家还在山上。但只要官兵巡逻,他一定会走十来公里的山路,提前到山脚迎接。
“后来,我们渐渐熟悉了路线,但老班长很执着,每次还是给我们带路。‘山里不确定因素多,给你们带路是我的职责。’”阿布都贾米·龙吉克至今还记得老班长说的这句话,“今后,我会循着他的足迹,担起他的责任,继续为祖国守好边。”
时代楷模心得篇9
1月4日中午,寒风刺骨。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的教师陈晓琴,带着8岁的儿子在校园里的人工湖边玩耍。冰面突然坍塌,儿子不慎落入4米多深的冰水中。救子心切!陈晓琴冲过去拉扯儿子,不料也同样落入水中。
“救命啊!救命啊!”这时,路过此地的拉齐尼·巴依卡和舍友木沙江·努尔墩听到撕心裂肺的呼救声,迅速向湖边跑去。只见孩子在冰冷的湖水中时沉时浮,情况万分危急。拉齐尼·巴依卡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冲上冰面,直奔落水的孩子。伸手拉孩子的时候,冰面再次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也跌入水中。
刺骨的冰水很快浸透了拉齐尼·巴依卡厚厚的棉衣,迅速消耗着他的体能。他一边拍打水面,一边抓住孩子的衣服,奋力向上托举。
木沙江·努尔墩拿来长长的围脖,和拉齐尼·巴依卡一起施救。见木沙江·努尔墩拖不动两个人,拉齐尼·巴依卡松开了自己的手,使劲将孩子推出冰面。随后,他又潜入湖中救孩子的母亲。此时,喀什地区消防救援支队世纪大道特勤站班长杨鹏飞和战友闻讯赶来,陈晓琴和孩子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噩耗传到帕米尔高原,拉齐尼·巴依卡的妻子正在家里喂牦牛。视频中,她含泪回忆道︰“去喀什培训之前,他还在训练家里的4头小牦牛,他说等这些牦牛训练好了,家里就能有5头牦牛参加巡边任务了。”说完,她便提出结束视频通话:“不想说了,心里疼得很……”
视频中,被救孩子的母亲陈晓琴未语泪先流。1月5日,刚刚离开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她,放下仍在住院的孩子,奔向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她要送孩子的救命恩人最后一程。
汽车一刻不停地开了6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陈晓琴抱着拉齐尼·巴依卡的两个孩子,哭作一团。晚上,两个孩子来到她住的宾馆。自从得知父亲牺牲的噩耗,他俩就没有合过眼。陈晓琴让兄妹俩躺在床上,安静地听他们说话。
11岁的男孩拉迭尔说:“爸爸带我去过北京,姐姐却没去过……”
13岁的女孩多尔罕说:“爸爸是为了救人才牺牲的,他是我心中的英雄。虽然我想爸爸,我没去过北京,但我不怪他……”
看着两个失去父亲的孩子,陈晓琴一边抹眼泪,一边心里默默盘算:她要把两个孩子接到家里,像亲生孩子一样呵护他俩。等疫情过去,她要带多尔罕去趟北京,帮助她实现愿望……
“英雄把生命给了我的孩子,我也要把爱传递给他的孩子。”视频中,陈晓琴说着说着,泪水又流了下来……
1月5日下午,拉齐尼·巴依卡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他的家乡提孜那甫村举行。人们默然肃立,静静送他最后一程。悲伤和不舍,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送走儿子后,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年近七旬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默默地抹着眼泪,一步一顿走进陈放一家三代人巡边护边照片和荣誉证书的展览馆。他拿起儿子的照片看了又看、擦了又擦,仔细地端详,轻轻地抚摸,身体不时颤抖……
时代楷模心得篇10
牛本善,性温讷。在我们中国的“咏牛”诗句中,赞美牛天性温厚、勤劳朴素的举不胜举。一大队飞行人员在飞播作业中从来没有以“蓝天骄子”自居,经常和播区农牧民打成一片,他们身上更多的是一些泥土味、汗水味。
以天为帐、以地为席,大队官兵执行飞播任务时,吃住都在野外。头顶星月起、脚踏夜路归,是飞播官兵的工作常态。那一年,机械师王建海第一次到榆林执行飞播任务,“见面礼”是一场沙尘暴。黄沙像接天潮水滚滚而来,官兵顶着大风,冲向摇摇晃晃的飞机,有的闭紧嘴巴拽着钢索,有的爬进机舱用身体压住飞机。20多分钟后,沙尘退去,官兵一个个都成了“兵马俑”。
“党员干部身上要多一些泥土味汗水味”,这是“时代楷模”阎肃的一句口头禅。在党的文艺战线奋斗60多年,阎肃创作了1000多部(首)精品佳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点燃了无数华夏儿女的中国梦。阎老生前留下的“三味”说法耐人寻味:深入基层的泥土味,带头拼搏的汗水味,心系群众的人情味。
“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个什么‘家’,我就是一个‘者’,一个文艺工作者。”这位被授予“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生活中就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大爷,一点“派头”都没有。用阎肃儿子的话说:但凡爸爸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小战士,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打声招呼:“您好!”平时不管和谁约时间,他总是提前到,就怕让别人等。
多展现“中国气派”,少显示“个人派头”。与阎肃一言一行相反的是,一些党员干部陷进了“派头”的圈子里:有的下基层穿着入时,衣不染尘,鞋不沾泥,一身的“洋气”和“娇气”;有的与群众接触,说话吆五喝六,办事慢条斯理,一身的“霸气”和“文气”;有的很少进百姓的家门,不愿握群众的手,不愿住农家的炕,不愿吃农家的饭,一身的 “贵气”和“冷气”。久而久之,便与基层群众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隔心墙”。
党员干部没“派头”,广大群众才有“盼头”。我们党员干部要多一些党员的“党味”,少一些干部的“派头”。党员的“党味”,应该包括阎肃生前常说的“三味”:深入基层的泥土味,带头拼搏的汗水味,心系群众的人情味。
时代楷模心得篇11
这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典范。
12月2日,朱有勇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多年来,他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已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这是坚守初心的科研示范。
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柠檬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
有人说,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而朱有勇总是难以割舍对土地的感情与牵挂。正如他所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导师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会回答的考题”。为了解答这道题,朱有勇开始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路。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如何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控制病虫害?这个命题难倒了全球的农科专家。
人类的智慧往往从“问号”开始。如果换一种思路,在栽培上实现品种多样性,是否会简单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严重。一次,正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过石屏县,路边田野里一个奇异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患病现象很轻微。“难道稻瘟病的发病率与水稻间栽有关?带着疑问,朱有勇展开了近千次的试验研究。
然而,想要走通这条途径需要回答3个问题,一是能否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机理是什么?三是能否推广应用?
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攻克病虫害的“细节”慢慢勾勒出来,效果越来越明显了。经过30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了作物多样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学原理。
20__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自然》杂志发表。如今,这项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到了滇、黔、川、湘、赣等省份,及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天拉长、地拉宽、站好队、换好位。”为了能把这些复杂的机理简单化,让老百姓易懂,朱有勇把作物多样性抗病害的机理,编成了十二字简单的。“其实就是改变播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以前都是散种,现在排好队,科学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这里种这样,明年就种另外一样,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达到优质高产。”朱有勇笑着说。
时代楷模心得篇12
帕米尔高原,古丝路的必经地。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雪峰连绵,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挑战人类生存极限。
拉齐尼·巴依卡出生于此。
在中国最西端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拉齐尼祖孙三代义务戍边71年。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之初,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自告奋勇给连队当向导,一干就是23年。
从步伐矫健的小伙,到两鬓斑白的蹒跚老人——1972年,爷爷走不动了,把担子交给了父亲,父亲走过32个春秋,把担子交给他。
2004年开始,拉齐尼·巴依卡爬冰卧雪,行走千里边防线。
雪崩、滑坡、泥石流,相伴而行。雪山深处,每一个山口、峡谷,每一道河流、沟壑,每一块界碑、坐标,都留下他巡逻护边的身影。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爷爷和父亲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刻在了拉齐尼·巴依卡心中。
也是2004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
高山峻岭间,地势险要,他们无数次与死神擦肩。他救过边防战士的命,也被战友们救过命。
边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的拉齐尼·巴依卡始终坚守。他的经验,让危难一次次化险为夷。
最难走的巡边路,他熟悉得像自家的院子。哪条路可以骑牦牛,哪座山必须徒步翻,都是拉齐尼·巴依卡冒着生命危险蹚出来的。
有一次巡逻遇大雨,山上洪水引发泥石流,巡逻队陷入险境。落石砸中了他的头,鲜血直流。拉齐尼·巴依卡不顾劝阻,坚持前往探路。2小时后,他找到一条安全的路,指引大家突围脱险。
越是危急时刻,他越是勇毅坚决。
早在2011年11月,他就在冰雪中救过人。
那是在“死亡之谷”吾甫浪沟,暴雪突袭,一名战士不慎掉进雪洞,周围的冰雪不断垮塌。
生死一线,拉齐尼·巴依卡十分冷静。他让大家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奋力施救。
两个小时后,战士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在医院抢救3个小时才挽回生命。
谁能想到,9年后的跃入冰洞,他却回不来了。
时代楷模心得篇13
先进典型人物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7月27日,全国“时代楷模”、开山岛守岛人王继才在执勤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生命定格在59岁。王继才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永远留在了开山岛。
王继才同志为党和人民的国防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双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 “甘洒热血固海防,我与海岛共存亡”的号召,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王继才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中的先锋模范,是甘奉献、爱国防、敢担当的优秀党员代表。他的先进事迹,鲜明体现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干事创业、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心系国防、献身国家的赤子情怀,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
要学习王继才的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必备的政治本色。王继才用30余年的无怨无悔、满腔热情守护着祖国的边陲。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国梦须矢志艰苦奋斗”,王继才同志就是当代艰苦奋斗的典型,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铸就不平凡的人生事业。
要学习王继才的坚定信念精神。王继才心中有一个信念: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很难,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同样也很难。,在茫茫大海上,这所小岛是家,也是国,在这弹丸之地上,平凡人演绎着生命最持久的绽放!
要学习王继才的精业乐业精神。王继才说:“开山岛虽小,却是国家领土,必须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只有看着国旗在海风中飘展,我才觉着这个岛是有颜色的。”敬业不如乐业,把平凡的一生每件寻常的小事都做到精业乐业,那么这种平凡也焕发出了不一般的力量。
32年的孤岛生涯,他把整个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用坚守谱写了他坚毅的人生。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立足岗位,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一身,他们不伟大,甚至是渺小,可事实证明,正是有这各行各业的人员坚守岗位,我们的生活才这么便捷。
黄海滔滔,英雄已离去。伫立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仰望党旗、国旗和军旗的高高飘扬,我们唯有进一步振奋精神,像王继才同志那样,以共产党人的本色、共产党员的忠诚,在推进高质发展的新时代征途上续写新的历史辉煌。
时代楷模心得篇14
学习了黄诗燕同志的感人事迹材料后,我感受颇深,黄诗燕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今年是我校发展关键之年,加上当前我国遭受新冠疫情影响,作为一名工会干事,我将以黄诗燕同志为榜样,始终把学校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做好疫情防控的协助工作,为保护好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尽力,为学校的发展尽力,做疾风中的劲草,当烈火中的真金,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坚定与豪情向全校师生交出一份完美答卷。
时代楷模心得篇15
时代楷模,标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将这种高度转换为大海中的“中国深度”,转化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勇者气度。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万步炎发自肺腑的话语,真诚动人,铿锵有力,“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到;别人还没有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有可能先他们一步做出来。”这句话道出了他和团队敢为人先的信心,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心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的决心。
从0.7米到231米,从推开深海这条门缝,到打开深海这扇大门,从事科研30多年来,万步炎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海底钻机钻深纪录,克服重重困难,在深海勘探领域里,冲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路。
“时代楷模”榜单再添星辉,来自湖南的万步炎凭什么摘得这一国家级殊荣?我们不妨从他的人生经历与科研故事中找寻答案。
什么是“时代楷模”?一滴水,折射太阳之光。要深入了解“时代楷模”万步炎,首先我们要了解“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充分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是具有很强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他们事迹厚重感人、道德情操高尚、影响广泛深远。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追求。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万步炎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中,这样评价万步炎:万步炎同志是科学家精神的模范践行者,是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楷模,是矢志科技自立自强的深海勘探先锋。
醉心实验,漂泊大海,坚守事业。万步炎在科研领域,一干就是30多年。谈及为何能坚持科研到现在,他坚定地说出了一个词:热爱!
正如万步炎所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科技人员要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有这个能力和智慧,在人类的知识宝库中,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为国争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世界级科研成果。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向海图强,永不止步。时代楷模,万步炎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