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5篇通用)
心得可以记录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感悟和收获,是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
20__年5月,中宣部授予钱海军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灯暖千万家、奋进共富路的新时代劳模代表,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52岁的钱海军是宁波慈溪供电公司社区客户经理,他们主要负责9个社区6万多户居民的用电服务工作。从用电咨询到安全巡查等,钱海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1999年开始利用一技之长,在工作之余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等提供免费家庭电力维修,被大伙亲切地称为“万能电工”。到现在,钱海军已经结对帮助了100多人,而志愿服务的范围也从起初的电力维修改造,到后来居民日常生活的烦心事。
23年来,钱海军没有换过手机号,手机24小时开机,只为需要帮助的老人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他。
钱海军还发起成立了志愿服务中心,影响带动着身边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目前,中心有注册志愿者1200多人,发展了25支志愿服务分队,开展了“千户万灯”“暖心空巢”“扶贫助学”等多个志愿服务项目。
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的事,在平凡中发光,钱海军点亮的是一盏盏灯,汇聚的是社会的温暖,感染了很多人加入到他的行列。这份爱心的传递让更多人体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看到社会的进步与美好。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2
63岁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一直扎根在云南贫困山区一线,拖着病体,战胜千难万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梦想,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个人该如何坚持理想,如何恪守德行,如何自我超越,张桂梅做了最好的注解。人民教师为了谁,怎样当一名好教师,怎样培养好学生,张桂梅成为了榜样。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张桂梅以实践做出了有力回答。
张桂梅告诉我们,总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化育人心,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是“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
总有一种力量,担当奉献,苦干实干,那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是“老师学生一起苦教、苦学,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总有一种信仰,为国为民,坚定如磐,那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那是“如果自己突然走了,葬礼就不办了,骨灰直接撒到金沙江,请提前把丧葬费预支给我,我想把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张桂梅一生无儿无女,却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的心里装着更大的家和国。红土高原一枝梅,铁骨丹心傲雪霜。你看,那山,那梅,值得欣赏和尊重。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3
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他们叫教师。今天是第36个教师节,让我们解读这个神圣职业背后光辉的密码,感受教师伟大而无私的精神。
“1”束点亮黑暗的柔光,他们是梦想的引导者。每个学生都有梦想,梦想在老师的指引下,会转变为让孩子奋进的信念和成长路上的导航灯,成为让孩子发光的力量。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教师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为帮助孩子找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相融洽的桥梁,全力推动发展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十二年间,让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插上梦想的翅膀,走进大学,走向她们更广阔的人生。40多年来,她将自己的青春、汗水和爱心都献给了大山深处的莘莘学子,一生无儿无女的她,成为许多学生心里的“妈妈”。对于大山女孩来说,张桂梅就像一束柔光,一束打破黑暗点亮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帮助学生成就人生的梦想之光,一束托起无数家庭和学生改变命运的奇迹之光。无数“张桂梅”的平凡坚守,铸就光辉不朽的教师之光。
“3”尺浸满心血的讲台,他们是育人的传道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山区的教师丁海燕兢兢业业扎根山区,辛勤耕耘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站在三尺讲台三十余载,她备课求“新”,上课求“活”,辅导突出“针对性”,练习讲求“多样化”,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州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敏用似水的温情和坚如磐石的耐心,为残障儿童制定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打开他们封闭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善意与温情。她们始终履行着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用知识的火把点燃了孩子们心灵的火花,用默默的耕耘托起了教育事业的辉煌,用平凡的身躯托起教育的美好明天。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他们将知识的火焰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3”千芬芳满园的桃李,他们是丰收的耕耘者。“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门”。老师用他们辛勤的耕耘换来了“满园春”。山东潍坊商业学校教师魏亚丽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推行“混合式教学法”“分层式教学法”,创新“2+3+5教学模式”,在四年的时间里,带领团队将三百多名中职生送进了本科院校的大门,取得了年均升本率60%,升学率100%的优异成绩,为学生打通了中职向高职、向本科乃至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何梅秉持“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教学理念,慈母般的爱心,百战不败的信心,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提供坚实保障。“令公桃李满天下,何须堂前更种花”,桃李满天下是对一个教师教育生涯最好的褒奖。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老师们用辛勤的双手“除虫拔草”,用他们的知识“浇灌树木”,用他们的青春“化作营养”,只为将来的“桃李芬芳”。了解教师背后的“密码”,感受到人民教师将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事业的感动,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美好的祝福!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4
走好自己的英雄人生——其美多吉
昨晚,久未看电视的我,从新闻联播中第一次听到了其美多吉这个名字,今天找出他的相关事迹,感慨万千,感佩非常: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读到他的故事,总让我想起,那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庖丁,其美多吉专注邮路30年,无一次责任事故,开车可绕赤道35圈,驾驶重达12吨的邮车,每月都不少于20次往返在有“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之称的雀儿山:邮车和人已经融为一体,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超凡境界。而这源于他从小就有的一个“大车梦”,梦想和热爱是最好的奋斗源泉,“18岁那年,自己购买了一本汽车构造和汽车修理的专业书籍慢慢钻研,没想到后来就成了还不会开汽车倒先会修车的人,在当地还小有名气。”这一切无他,热爱,纯粹真挚的热爱!
做自己人生的英雄。“从小的时候开始,我就有一个‘大车梦’、‘英雄梦’。”在雪域高原的漫漫征途中,他成了那个自己人生的英雄。“30年来,其美多吉平均每年行驶5万公里,行驶总里程达140多万公里,”“连续30年机要质量全红”, 2012年7月,其美多吉驾驶邮车返回甘孜,遭遇一众歹徒持刀抢劫。他“身中17刀,肋骨被打断四根,头盖骨被掀掉一块。”2011年,其美多吉的大儿子婚期临近,却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其妻子精神几乎崩溃。苦难和艰难、伤痛和危机从不会让真正的英雄屈服与退缩,对工作的热爱、把工作当事业干的雄心,促使他一年之后卷土重来,“他四处求医,依靠过程极度痛苦的办法使左手康复”,再次开上了邮车。其美多吉总让我想起“开山岛的苦楝树”守岛32年的王继才。他们年龄相仿:一样勇敢前行,一样执着奉献,一样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无情未必真豪杰。“30年来,他没有在运邮途中吃过一顿正餐,只在家里过了5个除夕”,对工作对事业其美多吉从没有想过放弃,“过年的时候,别人都回家和家人孩子团聚了,只有邮政车还在孤单地行驶,那时候真的感觉对不起家人,心里也很牵挂家人”。而孩子最能牵动起他内心柔软的情感,“心里会有酸楚的感觉。六一儿童节——小儿子回来问我,爸爸,别的小朋友都有父母陪,为什么我没有,我什么时候才能有你陪呢?我应该怎么说呀?当孩子这么说的时候,我内心真的极其不是滋味,特别惭愧”。“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身高1.83,在苦难和困难面前没有任何犹豫和退缩的其美多吉,原来内心也有如此柔软细腻的情感。
其美多吉,这位雪线邮路上的“坚守者”,带给我这个伟大时代坚守的力量,这份把工作当事业、把事业视为生命的精神,正吻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内核”。其美多吉的孤独邮路行,绽放出青春最美丽的色泽,他无愧于自己的英雄人生:为其美多吉点赞!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5
张桂梅的事迹感动每个人,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张桂梅的写照。
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生联系,她的感恩情怀源自何处?从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答案。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华坪。妈”、“张妈妈”。
我们学习她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在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培养一大批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政治上过硬的,必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才能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学校德育建设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出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学习张老师的事迹,很有现实意义。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6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难,是张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区条件艰苦,再加上张桂梅对工作要求严格,很多年轻教师难以适应。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中有9名辞职,教学工作几乎瘫痪。焦虑、沮丧的情绪包围了张桂梅。在留下来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张桂梅把6名党员教师集中起来,重温了入党誓词,诵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篇章。
有的教师眼里泛起泪花,他们被张桂梅的无私打动,他们要和张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办好,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无论是在民族中学还是后来的女子高中,教学质量一直是张桂梅最看重的事在女子高中,张桂梅在宿舍里铺了两张床,一张自己睡,一张留给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为了随时关照学生,她睡觉不脱衣服。有个和张桂梅在一起住在一起的学生,始终不肯和她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在食堂打饭时,摔了一跤,肋骨摔断三根。她没有住院就又回了学校。每天早晨仍然5点起床,但要靠学生抱起来;夜里很晚睡下,还要忍着疼痛和学生聊会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大哭起来,说一定不会辜负张老师。 如今,张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她的肺出现了问题,嘴唇经常没知觉,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床、吃饭、跑步、睡觉……“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一直在她们身边。”
我们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怀着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端正扎根基础、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7
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广泛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活动。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张桂梅,但对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来说,张桂梅却是改变她们命运的人。2008年,张桂梅创办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免费接收贫困家庭的女孩。十多年的坚守,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所学校走出 走进大学,也走向她们更广阔的人生。
张桂梅的坚守,源于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仰,源于对教育扶贫的信念。华坪女子高中的办学成绩,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贫困地区孩子缺的不是天赋,不是智慧,而是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缺少像张桂梅这样呕心沥血付出的优秀教师。当他们遇到像张桂梅这样的燃灯者,兴趣被点燃 潜力被释放,也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而且,发展乡村教育,帮助贫困地区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还具有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助力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
所以,弥补乡村教育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国家共识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受限于客观条件,乡村教育仍面临人才下不来 留不住的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据统计,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是9.8%,而OECD国家达到45.5%。
打造一支热爱乡村 数量充足 素质优良 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需要教师自身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也需要给乡村教师一份坚实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只有让乡村教师的腰杆更直 钱包更鼓,切实为在最边远 最贫困 最艰苦地区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解决收入 住房 医疗保障 职业发展等问题,让他们可以为乡村孩子付出的同时更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 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此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乡村教师职业发展 职业供给 地位待遇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瞄准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痛点,也反映了广大乡村教师的心声。希望各级政府落实政策要求,保障教育投入,善待乡村教师,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获得感 幸福感。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8
10月30日,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钟南山院士发表致辞:“成为偶像的目的就是要更好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通过偶像,让年轻人学到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更多地问问为什么。”所以笔者不禁发问:年轻人到底应该学习偶像身上那些品质呢?笔者以为年轻人,尤其是广大年轻党员干部,应当学习偶像的人格魅力、偶像的永不止步、偶像的奉献精神。
学习偶像的人格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偶像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偶像不只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也并非所谓的“一举成名天下知”。文学大师莫言是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却构建出独一无二的奇幻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真正魅力;药物学家屠呦呦是个少言寡语的老奶奶,却研制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无数危在旦夕的生命;“妈妈校长”张桂梅是个“不近人情”的妇人,却鞭策着失学女孩回到学校,让她们追寻到了生命的光芒。他们拥有不同的人格,但是他们所拥有的人格魅力需要每个年轻人去学习。
学习偶像的永不止步。“道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冠疫情发生的时候,举国民众人心惶惶,是钟南山、陈薇等英雄,让年轻人从绝望中看到胜利的光亮;脱贫攻坚战之中,各种难事层出不穷,但是有黄文秀、朱有勇等楷模,让年轻人看到毫末起于累土的壮美。“凡是没有打倒你的,都将让你变得更强大”,偶像们也经历过人生的不如意,但是他们从不轻言放弃,跌倒了再爬起来,屡败屡战,最终得以获取最终的胜利。但是他们又不以此为终点,而是接力奋斗,继续实现着新的人生目标,创造出新的人生辉煌!
学习偶像的奉献精神。偶像不是索取我们的钱袋子,不是让我们为了他们痴迷尖叫、近乎疯狂。偶像是最低调、最朴实的一群个体,甚至于当偶像为我们所知时,他们可能已不在这个世界。近期的好消息可谓接二连三,三峡工程竣工验收、国产大飞机首次动态展示、国产杂交水稻亩产超1500公斤等。好消息的背后,是一个个被称之为“偶像”的个人或者群体的默默奉献与付出。诚如当年制造核弹的钱学森、邓稼先、于敏们,他们隐姓埋名,心中的企盼只为一声震天的巨响。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党员干部,不妨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最有意义。
广大青年党员干部也应励志成为这样的偶像,如此方能不负青春韶华,在奋斗中才能绘就最美的青春色彩。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9
2018年,拉齐尼·巴依卡光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20年6月,他正式担任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基层党员干部,为了更好履职尽责,他走遍当地农牧区,了解家乡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春耕时,水闸口还在结冰,他不顾寒冷,翻下水渠内将冰块击碎,让渠水顺畅通过水闸灌溉耕地;
寒冬里,积雪覆盖羊圈,他总是第一个起床,帮助牧民们清理积雪;
“是伟大的共产党让我们塔吉克族牧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懂得感恩,永远心向党。”他朴实的语言至今回响在乡亲们耳旁。
拉齐尼的感恩,就是奉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第一次进京参加两会时,随身携带着祖孙三代的戍边照片。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拉齐尼深情诉说:“我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国家政策好,我们的生活好。我一定会守好边境线,并且要一代一代守下去,让伟大祖国永远平安。”
会上,他喜欢和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在一起,认真吸收其他代表履职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与代表们交流时,他还表演了塔吉克族舞蹈,演唱了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表达了新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里边防线上,一个牧民往往就是一个哨兵,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他格外关注护边员养老、医疗和队伍建设,想就此提出建议;家乡农牧业生产用水严重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他为此忧心奔走……牺牲前,拉齐尼还在和大家讨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更好地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知识水平不够的话,怎么起模范带头作用?怎么提出成熟的建议?怎么带领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拉齐尼说。他积极上夜校,巡边间隙主动向边防战士学习文化知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
去年10月,拉齐尼来到喀什大学培训,自觉底子弱的他全力以赴。
培训期间,他被新冠疫情期间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感动落泪,写下感受:“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我随时作好了准备,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
心心念念,唯有家国。
“我有一个心愿,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离开了人世,我要把所有能用的器官全部捐献出去,献给有需要的人,我该去哪里登记呢?”拉齐尼曾经这样问过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
两年前,拉齐尼去北京时,瞒着家人与有关方面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
两年后,拉齐尼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大地。
来不及为年迈的父母尽孝,来不及看着稚嫩的儿女成长,来不及拍一张完整的“全家福”,来不及穿上那套心爱的新衣——在喀什大学培训期间,拉齐尼只有两套衣服换着穿,老师和学员们合着为他买了一套新衣服,他舍不得穿,说要来年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再穿……
“南湖红色的光照亮帕米尔高原,在晨曦中,我祖父安凯力迪别克露出笑颜……祖父和父亲的精神鼓舞着我雄鹰般飞翔,我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巡逻在冰峰雪岭间。”
这是拉齐尼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诗歌《南湖》,也是他微信朋友圈的最后一条动态。
“我是幸福的。幸福来自为国巡边。守住这里,守住了国,就守住了家。”帕米尔高原,回荡着拉齐尼的心声。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0
某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个拉祜族村寨的农家小院门口,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招呼身边几位年轻人:“走,铲地去。”说罢扛起一把锄头就往村外马铃薯地走去,几位年轻人也抓起锄头紧随其后。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几个年轻人是他研究团队里的博士。
20__年,中国工程院与澜沧县结对帮扶,朱有勇院士带来一支由100多名教授、博士组成的专业团队,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从此以后,他们走到哪,村民们就跟到哪儿。“他们可是上面派来的博士!别看我们才小学文化,天天跟在他后面,不都是‘博士后’啦!”就这样,贫困的小村庄里有了大批“博士后”。
“房子是新盖的、路是新修的,但村民的观念还是旧的。”由于长期闭塞,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20__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200多元。
“这里并不是资源贫困,而是典型的素质贫困。越是这样,科技扶贫越能起大作用。”朱有勇和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快速开出“脱贫药方”——种冬季马铃薯。
此后的时间里,朱有勇14次来到蒿枝坝村,大半时间是在村里度过的。博士们居住的村民活动室被村民们称为“科技小院”。
20__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落进了蒿枝坝的地里。20__年春天,密密麻麻的马铃薯排队“破土”。一算账,村民们两眼放光:平均亩产3.3吨,最高亩产4.7吨,总产值达90万元。仅用半年时间就让村民们的收入翻了好几番,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被村民们赞不绝口。
丰产的消息几天就传遍了附近的村寨。如今,除了冬季马铃薯,蒿枝坝还先后建起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科技示范基地。
“眼见为实,群众就看实效。”朱有勇感慨,“扶贫先得扶智,村民们不是不想干,关键要扶到实处,教会他们怎么干!”
在过去30多年中,朱有勇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已经造福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从农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他最喜欢的称号也是老乡们送给他的——“农民教授”。
近年来,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朱有勇也给自己定了新目标!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1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脚踏实地、乘胜前进,紧盯脱贫攻坚任务不松劲”,“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层干部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要答好脱贫路上的“加试题”,努力让群众收获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着眼长远,做改革的坚定者。在“十三五”期间这关键五年中,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基层治理逐步完善,脱贫攻坚成果有目共睹,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更应该“咬紧牙关”,化严峻压力为源源动力,拓宽视野,把准方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敢于创新,勤想新思路,常学新技术,善用新人才,将创新精神落到实处,以创新推动改革发展。“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诚然,各项改革推动时常会触“险滩区”、会遇“阵痛期”,基层干部应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逐项突破困难的“瓶颈阶段”,坚定不移做好脱贫攻坚的各项任务。
强化担当,做执行的奋进者。“行百里者半九十”,现阶段的少数扶贫干部,被眼前的微小成果“冲昏头脑”,不仅存在“喘喘气”“歇歇脚”“松松劲”的心态,甚至对工作消极怠之,对群众不耐烦之,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目前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要保证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强化担当不是一句空白的口号,要拿出“党员干部先做一步,党员同志多做一点”的以上率下精神,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各界扶贫力量,形成扶贫合力。让群众看到党和政府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决心,才能激起贫困户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向美好富裕生活奋力前行。
重观现实,做清醒的搏击者。目前,部分扶贫干部在扶贫入户工作中,每月“凑数”上门,填填帮扶手册,留留工作痕迹,拍拍屁股就走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蒙蔽了干部的双眼,这样的“假脱贫”,只会让群众长久的“真贫困”,群众得不到真正的实惠,更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扶贫工作需要高标准、严要求一以贯之去完成,故而,基层干部要对“游走式脱贫”“指标式脱贫”坚决说“不”,只有科学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督查执纪力度,畅通群众举报监督渠道,紧盯基层扶贫实效,常常“回头看”,时时“回头想”,多了解群众的动态,落实落细惠民政策,对群众用真情,让群众说真话,为群众谋实事。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说脱贫攻坚任务是“一场考试”,群众满意度是“标准答案”,那在这道“加试题”上,我们所有基层干部更应拿出“赶考人”的从容姿态,慎终如始,不忙于“清零”,不急于“冲刺”,答出风采,如期交卷。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2
钱海军同志,你好!清晨在媒体上看到你的故事,为你的精神所感动——平凡中造就伟大。你是百姓心中的“万能电工”,是老百姓最信赖的“点灯人”,你用23年的执着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您的事迹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可追可及。
筑牢信仰之基,对党忠诚。从风华正茂的“小钱同志”到头发花白的“老钱师傅”,你始终牢记一位帮扶过的新四军老战士对你说过的话:“战争岁月,我是扛着枪冲在保家卫国第一线。和平年代,你是拎着工具箱冲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新四军老战士的话深深地烙印在你的心里,你虽然身在和平年代,但你从来没有忘记过需要帮助的人,一条志愿服务热线,已经开通23年。你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你为思想之“镜”,除去灵魂之“垢”,拂拭精神之“尘”,擦净理想之“旗”,打开心灵之“窗”,一辈子干一行爱一行,在实现理想信念的道路上,筑牢信仰之基,时时处处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坚持求真务实,为民服务。您说:“我愿意一辈子拎着工具箱,走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条服务热线,23年从未改变。你在浙江慈溪,无数老人都知道你的名字。在你的抽屉里,装着几千张碎纸条,每张纸条上都记录着姓名、电话和地址,上面记录着23年你完成的2.5万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即使在大年三十,你只要接到求助电话,你都会毅然决然地拎着工具箱出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且坚持不喝群众一口水,不收群众一分钱;无数次,你用自己的微薄工资,为老人换水龙头、灯泡、修电表、通马桶……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你为标,常怀为民之心、常思利民之策、常行惠民之举,在一枝一叶中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
弘扬志愿精神,无私奉献。钱海军同志,23年来,你始终如一弘扬志愿者精神,老百姓哪里有困难,你就出现在哪里。你在兢兢业业为居民提供用电服务的同时,又主动承担起为孤寡老人修理电器甚至料理起居的工作。你自印名片,24小时开机,半夜有人打电话,你也接听。你的一颗热心,点亮了千家万户。在你的建议下,国网慈溪市供电公司启动“千户万灯”残疾人贫困户室内照明线路改造公益项目,从宁波铺开到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再覆盖浙江全域。你说:“服务没有‘海拔’,爱心没有距离,应该毫不保留地把电和光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20__年,你不顾高原反应,带领着一支志愿服务队,在雪域高原开设了乡村电工培训班,并为他们送去太阳能移动电源、装上多功能自发电灯……钱海军同志,你一生都立足本职岗位,心系万家灯火,将“小我”融入服务民生福祉的“大我”,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志愿服务不是兴趣使然,轰轰烈烈,更似润物无声,持之以恒,像你一样将爱融入生活的点滴,积小善为大善,用身体力行以“无私奉献”为核心,彰显大爱无疆之美,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3
20__年4月17日,宁波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钱海军为当地低保户敷设室内照明线路。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钱海军的电话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电力110”。最忙的时候,他一天接过21个电话;最早的是凌晨一两点钟从被窝里起来上门维修……
即便是大年三十,钱海军也总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20__年除夕,钱海军难得早早带着妻女回周巷镇老家,父母亲既高兴又意外。可年夜饭第一道热菜才上桌,中兴小区傅建明老人的一个电话就把他给叫走了。到了傅大伯家,“老伯伯掌着蜡烛等在门口”。钱海军排除了故障,婉拒老人“一起吃点”的邀请,匆匆赶去下一家。那年除夕,跑了4户人家,回到家已晚上11时,妻子女儿已经熟睡,他轻手轻脚泡了两包方便面,给自己过了个年。
在钱海军办公桌上、抽屉里、衣服口袋里,塞满了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的几千张纸条,有广告纸、烟壳,有的甚至只是报纸一角,上面记着求助对象的地址、电话、故障类型,有服务过的,有等着他去的。钱海军解释说,来电话时常常在用户家里忙,抓到什么就记在上面,回头再上门,有时候在梯子上,就记在手背上。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4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__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
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
种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
2024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5
学习了陈立群老师的先进典型事迹后,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动。从小自己就有着能站上讲台的梦想,但迫于就业压力,毕业时选择了另外一份工作,但庆幸的是我与他同样站在了为人民服务的战线上,从他的事迹中我学到了几样宝贵的东西。
一是坚定信仰,用心做好一件事。人的一生很短,来不及多花时间思前想后,如果已经做好了抉择,那就义无反顾的将它做好、做实。陈立群老师从教40年,始终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0年如一日的坚守,虽已年过花甲,仍然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奔走着、奉献着。陈立群老师的精神是我们年轻党员干部学习的活教材,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学会坚定立场,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虽然从小自己就有着当教师的梦想,但现在我想我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观念,既然已经选择了现在的工作,那么就要认真去对待,用心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是善于思考,用积极创新的心态对待工作。有些人觉得反复的工作索然无味,而有些人却乐此不疲,这主要取决于工作的态度。陈立群老师在教学事业上一次又一次的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主要是他具有乐教施教、思维创新的工作态度。不管是任何职业或工作,如果一味的重复操作自然会觉得毫无意义。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无论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要学会思考,要拥有一颗积极创新的心态去对待,社会需要的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人才。
三是坚守初心,勇担时代使命。陈立群老师在退休后,毅然拒绝了多家民办学校高薪聘请,纵然远离家乡来到了边远的黔东南州台江县支教。放在大部分人身上,可能会选择安享晚年或选择高薪就业,但陈老师坚定自己的初心,把光和热洒向了更需要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力量,脱贫攻坚工作迫在眉睫,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时刻学会鞭策自己,学会自我反省,学会自我提升,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回顾初心,勇担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做新时代勇但使命的使者。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陈立群老师面对名利的选择,用实际行动谱写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乐章,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路标。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需要向陈立群老师这样优秀的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坚定的信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